“烈如藺相如,挺身衛(wèi)金璧”,藺相如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他的一生最出名的兩個事跡就是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這兩個故事都被司馬遷記錄到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而語文課本中也出現(xiàn)了他們的橋段,但很多故事都是被掐頭去尾的,比如在沈從文苦追張兆和成功后,人們都不知道他婚后出軌了詩人高韻秀。藺相如完璧歸趙后,趙國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戰(zhàn)國期間,趙惠文王得到了寶物和氏璧,它是舉世聞名的美玉一枚,原本是楚國的寶物,后來流落到趙王手上。這件事被傳出去后,強硬的秦昭王也想看看這件世間寶物是什么樣,更想將它據(jù)為己有,便派人告訴趙王,他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件寶物
趙惠文王一聽到這件事,驚慌失措,誰都知道秦國當時的強悍,十五座城池不過是借口罷了,秦王想要的是無償?shù)糜?。但是趙國國力比不上秦國,又不能直接拒絕,這可急壞了趙惠文王。這件事發(fā)生后,他召集群臣,想要喊他們一起來想辦法。
這時的藺相如便假意獻璧,實際上通過自己的外交才能將這塊寶物偷偷運回國來,還要秦王當眾承諾給城池。憤怒的秦王只能忍受著藺相如安然將這塊寶玉帶回趙國,但他又怎么能心甘情愿,只不過是在眾人面前強顏歡笑,畢竟被當眾下了面子,這是哪個皇帝都不能夠忍受的。
于是在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攻擊趙國。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秦趙攻擊了趙國的兩座城池,讓趙國損失了2萬多士兵,但是秦國并沒有繼續(xù)打下去,目的就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憤怒,當然其中也不免有審時度勢的成分在。
趙王深知秦王虎視眈眈,也知曉藺相如的完璧歸趙讓他憤怒,但這畢竟是他派藺相如去做的,藺相如也的確不辱使命,所以這些后果不該藺相如承擔,更何況藺相如確實是一個優(yōu)秀的外交家。于是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只能參加秦王為他舉辦的澠池之會,所幸這一次藺相如又幫他掙回了面子。
公元前259年,藺相如組織了趙孝成王任命趙括,但是趙王一意孤行,最紅趙國軍隊被秦國碾壓,趙國幾乎要滅亡,而藺相如在這段日子里也撒手人寰,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
事實上,語文老師不講完璧歸趙的后續(xù),主要是因為有些故事只用說這么多,如果要全盤托出,必然又會牽扯出其他事情的后續(xù)。不管是寫書還是講故事都要有側(cè)重點,如果事無巨細,那么看者也會乏味,也會將這些名動天下的人化為一個天天吃喝拉撒的平常人。
從藝術(shù)手法上來說,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藺相如的視死如歸與優(yōu)越的外交能力,表現(xiàn)一個弱國對抗強國的精神風貌。這些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了,因而有關(guān)它的后續(xù)也并不需要被提起。如果將秦王發(fā)怒的事情寫出來后,藺相如的形象就大打折扣,歸根結(jié)底,這也是史學家們的春秋筆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