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人們使用銀子的情況,無論是日常購物、賄賂他人或者扶危濟困等,劇中人物常常會用到銀子。這些銀子形如元寶,非常美觀。
比如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方唐鏡賄賂包龍星的銀子;新版《水滸傳》中,宋江給李逵的銀子,魯達給金翠蓮的銀子等,都是元寶形。
但是,如果較真的話,影視劇中的銀子可能并不符合歷史。因為元寶形的銀子要到元代之后才出現(xiàn),《水滸傳》發(fā)生在北宋時期,是不可能用到元寶形的銀子。
事實上,中國古代銀子的外形并不固定,其形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唐朝時期
在中國古代,作為主要的官方貨幣,黃金使用非常早,先秦以前就有。但就銀子而言,雖然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使用,但漢代的銀子,主要是地方進貢給皇家的供物,用來做工藝品,不作為貨幣使用。
直到唐朝時,銀子才開始作為官方主要貨幣,被國家儲備、民間窖藏,甚至作為上供、進奉的禮品,大多鏨有銘文、標記。
那么,唐代的銀子是什么樣呢?
1970年,河南省洛陽隋唐宮城北郊,出土了楊國忠進奉給唐玄宗的銀鋌(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我們來看看就能知道,那個時候的銀子是什么樣。
從整體上來看,銀鋌呈長條形,具體長為32厘米,寬5.4厘米,重約2.05千克,其上端呈圓弧形,下端直邊。
再看銀鋌正面,上面鏨刻“專知采市銀使右相監(jiān)文部尚書臣楊國忠進”,而背面上部鏨刻“安邊郡和市銀壹鋌伍拾兩”,下部鏨刻“專知官監(jiān)太守寧遠將軍守左司御率府付率,充橫野軍營田等,使賜紫金魚袋郭子昂,天寶十二載十二月日”。
由此可見,這件銀鋌不但有銀鋌的重量,確切的時間,楊國忠的官職等,而且與歷史上記載吻合,具有非常高的史料研究價值,從一個側(cè)面向世人揭示了那段歷史。
這種銀鋌類似當時的笏,就是官員上朝時手中拿的笏板,所以也叫笏形銀鋌。
唐代除了銀鋌,還有銀餅。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鏨文銀餅。最大徑10.8厘米,厚0.3-0.8厘米,重422克,正面刻有銘文五行“懷集縣開十庸調(diào)銀十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其中,“開十”是開元十年(公元722年)的簡稱。
從銘文可知,這個銀餅在當時是十兩。而之所以叫銀餅,是因為它的形狀是圓形,與當時的餅一樣。
除了銀餅和銀鋌,還有一種特殊形狀的銀子,叫船形銀鋌。
中國曾出土過十幾件唐代船形銀鋌,這些銀鋌大約長18~18.2厘米,首寬6.8~7厘米,腰寬3.7~4厘米,重1795~1805克。從圖中可以發(fā)現(xiàn),船形銀鋌是中間束腰,兩頭翹起,類似于船,所以叫船形銀鋌。
為什么銀鋌要造成船形呢?主要是方便辨認真假和純度。
船形銀鋌底部較厚、平整,但是周邊很薄,高高翹起。因為那會兒銀子純度很高,很少有雜質(zhì)。純銀硬度小,顏色白,這樣的話,就可以延展拉薄甚至直接剪開,船形銀鋌周邊薄薄翹起,就在于此。
如果是摻了雜質(zhì)的銀子,那么不但硬度會高,無法拉薄延展,顏色也不對。所以,看到船形銀鋌,就知道銀子不會有假。翹起的薄邊,便于辨別真假。
唐代時,銀子就這三種形狀,說不上多美觀,一切都是為了方便實用。
笏形和餅形的銀子,主要是為了方便運輸,畢竟官員進奉朝廷的銀子不可能就幾塊,而如果裝箱,笏形和餅形就很方便了。包括船形的銀鋌,因為裝箱不方便,人們也會把翹起的四邊給砸平整。
第二個時期:南宋時期
就因為船形銀鋌運輸不方便,人們會把翹起的四邊砸平,所以到宋代時,干脆不用船形銀鋌了,直接造成束腰狀的銀鋌,中間細兩頭寬。
2019年9月到11月,浙江省博物館舉辦過《金銀同輝—南宋金銀貨幣精華展》,那一年11月初,我專門去看過,也拍了很多照片。
從這些圖片可以看出來,到南宋時,銀錠的形制基本統(tǒng)一。
當然也有區(qū)別,那就是分量不同,有五十兩的銀鋌,二十五兩的銀鋌,還有十二兩半、六兩的銀鋌等等。另外,上面的銘文也不一樣。
為什么形制統(tǒng)一呢?就因為這樣方便運輸和庫存。宋代銀子用途非常多,皇帝賞賜大臣,給周邊國家的歲貢,交稅、軍費等都要用銀等等。宋代開采的銀礦不多,造銀較少,而且官府只留二分,以至于銀子基本被皇家壟斷,市面上幾乎沒有。
正因如此,所以銀子具有了收藏價值,老百姓如果能弄到一塊銀子,基本會當成傳家寶收起來,或者干脆埋起來。
第三個時期:元朝以后
古裝劇中,常聽到有人說“金元寶”“銀元寶”,那你知道什么是“元寶”嗎?其實“元寶”就是“元代之寶”的意思。
元朝至元三年,即公元1266年,以平淮庫(當時的國庫)的白銀熔鑄成錠,凡重量達五十兩者,就叫“元寶”,意思是“元代的寶貨”。黃金做的叫金元寶,銀子做的就叫銀元寶。
這種元寶的形狀,和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一樣,船形、中間凹兩端翹,底部較窄,拍扁了和南宋的銀鋌一致,但是中間沒有凸起。
仔細一看,這種元寶不就是之前船形銀鋌的改良版嗎?只是兩頭收起來了而已,整體顯得緊促、均勻,不像之前的船形銀鋌,四邊很薄,高高翹起。
再看看明代的銀元寶,就知道了。
為了辨別真假,人們會在元寶底部戳孔,試其硬度,以至于現(xiàn)存銀元寶底部很多窟窿,類似蜂窩。
到了清代以后,有些元寶中間會鼓起,像個圓球一樣,古裝劇中常能看到。
當然,這不是說元代以后只有這一種形式的銀鋌,實際上明清時期銀鋌形式很多,有船形,有元寶形,還有圓餅形。
對了,從明代后期開始,銀子開始在市面上流通,人們可以用銀子做交易。因為銀子面額大,很值錢,需要找零,所以人們常常會把銀子剪碎、稱重,碎銀子也就出現(xiàn)了。
為了驗明銀子成色真假,大家會直接用牙咬,以至于銀子上面有很多牙印。
古裝劇中,觀眾也常常能看到人們使用碎銀子的情況。
由于銀子值錢,所以個別豪爽的大俠,吃完飯后,還會拿出一個或者一把碎銀,放下就走,或大聲說一句“小二,不用找了”。小二也不會懷疑不夠,因為銀子值錢,付賬只會多不會少。
綜合來說:明代中期之前,老百姓不會用銀子,即便有也是極少數(shù),萬中無一;銀子也不會是影視劇中那樣,雪白干凈美觀,普通人而言,大家用碎銀子更多;也有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沒用過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