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在奉天殿即皇帝位,此時他的嫡長子朱高熾二十四歲。
朱棣并沒有像他父親朱元璋那樣,在登基的當天便冊立長子為太子,直到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才下詔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
在近兩年的時間里,朱棣為何遲遲沒有冊立太子?他為何猶豫不決呢?
朱棣一共生了四個兒子,第四子早夭,前三個兒子都是徐達的長女徐皇后所生,長子朱高熾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次子朱高煦出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子朱高燧出生于洪武十五年十二月。
朱高熾體型肥胖,行動笨拙,不善騎射,而且有足疾,去拜謁明孝陵時,由兩名宦官攙著上山還經(jīng)常跌倒。
而朱高煦身材魁梧,輕捷矯健,而且驍勇善戰(zhàn),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曾多次在朱棣陷于危難之際,及時趕到,解救了朱棣,還使燕軍逆轉(zhuǎn)敗局。
對于朱高煦的及時救援,朱棣十分感動,曾對朱高煦許諾:“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為嗣”(《國榷》)。
或許,朱棣覺得英勇善戰(zhàn)的朱高煦更像自己,更適合當太子,或許朱棣真的曾經(jīng)想冊立朱高煦為太子。
朱高熾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愛讀書,與朱標、朱允炆有些相似,“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明史·仁宗本紀》)。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奪位,登基為帝,他深知一旦武將的勢力過于強大,所帶來的危害絲毫不亞于藩王,宋太祖趙匡胤便是以武將身份黃袍加身。
朱高煦的支持者主要是武將,以淇國公邱福為代表,邱福當時在武將中位列首位。朱棣登基后,論靖難功,以邱福為首,“每奉命議政,皆首福”(《明史·邱福傳》)。
不過,也并非所有的武將都支持朱高煦當太子,比如成國公朱能沒有明顯的傾向,而靖難名將張玉的兒子張輔甚至有些看不上朱高煦。張輔比朱高煦大五歲,朱棣登基后,封張輔為信安伯,當時張輔在武將中的地位并不是特別高。
支持朱高熾當太子的官員主要是文臣,比如謝縉、金忠、黃淮,其中金忠的地位最高,是兵部尚書。
朱棣率兵進入京師之初,被誅殺的主要是建文帝朱允炆所重用的文臣,比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朱棣對武將則網(wǎng)開一面。
朱棣在登基之初挑選謝縉、楊士奇、楊榮等七位建文舊臣進入內(nèi)閣,而后來任命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也都是建文舊臣,他們在朱棣當時的日常政務(wù)處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靖難之役結(jié)束后,文臣在朱棣管理團隊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在朱棣登基之初,與武將的勢力相比較,文臣的勢力處于相對弱勢,難以起到制衡武將的作用,如果冊立朱高煦為太子,那么武將的勢力必將進一步壯大。
因此,朱棣最終決定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平衡武將和文臣之間的勢力,或許是他需要考慮的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