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孤重臣有“兩個半”
公元649年農(nóng)歷5月,李世民駕崩在翠微宮的含風(fēng)殿內(nèi),太子李治哭得一塌糊涂。但問題是如今根本就不是哭的時候。他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忍不住了,帶著怒氣的道:“咱別跟大頭百姓一樣,哭個沒完沒了,有多少大事等著呢!”
一句話,李治收住了哭聲,卻依如迷途羔羊般的模樣。隨后便是李世民生前,安排的護駕大將程咬金,帶著御林軍全程護送李治回皇宮,去主持大局——先坐上龍椅再說。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
在長孫無忌的主持下,三天后李治在太極殿登基,隨后便是大赦天下,啟用了新年后:永徽!
所謂徽,就是徽章,代表著美好的標(biāo)幟。前面加一個“永”,意思就很簡單了,概括說就是:永遠傳承“貞觀之治”以來的美好生活!
從李治的這個年號來分析,顯然他依舊希望生活在李世民時代。因為他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老爸雖走了,但只要抱緊老爸的遺產(chǎn),大唐還將是那個無敵的“巨唐”。更何況老爸還給他安排了長孫無忌、褚遂良和徐茂公,這兩個半的托孤大臣。
徐茂公就是李績,為了方便閱讀,本篇統(tǒng)稱他為徐茂公。
那么為何徐茂公算半個托孤大臣?因為在李世民病死前,曾特意找茬貶徐茂公出京,并對李治說:“要是徐茂公聽話,等我死后,你就召他回來,這樣一來徐茂公就能為你所用了。若他敢尥蹶子,啥也別說,立刻殺之!”
徐茂公經(jīng)受住了這次考驗,故而被李治召回,由于他缺乏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公開的托孤大臣身份,故而只能算半個。
李治的美好希望,似乎真成了現(xiàn)實,所謂君臣同心,大唐繼續(xù)高歌猛進!但哪料當(dāng)時間來到永徽元年11月時,一切美好的希望,都隨著離奇的“褚遂良抑買土地案”而結(jié)束。
二、所謂“大臣陰謀”
御史大夫韋思謙彈劾褚遂良,用遠低于市場價格收購他人的土地。由于此案涉及到了托孤重臣,所以自審案開始直至最終定案,李治一直非常關(guān)注。但他卻越看越發(fā)覺有問題——本來不復(fù)雜的案件,過程為何卻很詭異?
曾經(jīng)當(dāng)過太子屬官的張行成,如今正是刑部尚書,他跟李治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他專門找到李治,告知整個褚遂良案,存在著 “大臣陰謀”。即,朝廷內(nèi)有朋黨!
這可要命了,帝王最怕的就是朝廷內(nèi),大臣結(jié)成朋黨,尤其還涉及到了托孤重臣。故而很快,李治跟長孫無忌之間,便發(fā)生了一段奇妙對話。
李治問長孫無忌:我自登基后,處處以老爸為榜樣,一直鼓勵群臣們多多勸諫我,多提意見,可咋始終見不得效果?
長孫無忌道:這是因為陛下牛啊,治理的大唐完美無缺。讓那些想依靠耍嘴皮子得到升遷的人,都“無從置喙”,所以陛下才看不到效果。但我必須要表揚陛下,無論何時廣開言路,都是好的!
啥叫完美鬼話?瞅瞅長孫無忌這句!滴水不漏。但若細品卻別有滋味。
其一,所謂矛盾相生,哪來的完美?
其二,自李治登基以來,是長孫無忌控制實權(quán),這是夸皇上,還是自夸?
其三,褚遂良犯了那么大的事,僅外貶一年,就又溜達回來了,并當(dāng)上了“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前者是管大唐官吏的人事升遷,后者相當(dāng)于宰相身份。誰出得力?正是長孫無忌!
所以,李治立刻追問:聽聞最近朝廷之內(nèi),不顧法度卻講情面,以至于出現(xiàn)了“因私害公”之事,你怎么看?
李治這句,就是針對褚遂良案。長孫無忌依舊滴水不漏,說:“這是人之常情,但在圣賢教化下會變好的。再說就是陛下您,也難保不收點小小人情吧?”
李治徹底懂了,所謂大臣陰謀(朋黨),顯然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聯(lián)手了!
李治為何非要殺長孫無忌,不殺,他就拿不回皇權(quán),只能當(dāng)傀儡!但他若想干掉長孫無忌,半個托孤重臣徐茂公,就成了關(guān)鍵人物。
三、左右局勢的徐茂公
徐茂公最著名的事,便是他跟單雄信之間的情義。因為翟讓、單雄信和徐茂公,同為最初的瓦崗三巨頭,只不過后來翟讓,把老大位置給了李密。
在大唐,瓦崗山派系絕大多數(shù)是以武功得貴的!如秦瓊、程咬金、徐茂公等。而李世民之所以能成功,一條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整合了瓦崗派系,并得到了這些名帥猛將的支持。
比如,若無秦瓊在美良川大戰(zhàn)中,硬碰硬擊敗尉遲恭,李世民哪可能有機會,勸降尉遲恭?但當(dāng)李治和長孫無忌,準(zhǔn)備掰手腕時,秦瓊早已死了。程咬金雖在李世民去世后,有護主大功,卻也被擠出了圈。
徐茂公得到了半個托孤重臣的地位,又如何能跟長孫無忌、褚遂良的聯(lián)合相抗衡。因此徐茂公和程咬金都非常低調(diào)。如今隨著李治跟長孫無忌,從親密轉(zhuǎn)變?yōu)槊鳡幇刀?,徐茂公由于地位使然,就注定了他斷難逃避。也就是說,只要他活著,就必須要選邊站。
公元655年,李治開啟了“廢后行動”,然后準(zhǔn)備封武則天為皇后!李治和長孫無忌的終極之戰(zhàn),也隨之開啟。
李治選定了長孫無忌、褚遂良、徐茂公和于志寧來征詢意見,卻立刻遭到褚遂良的猛烈阻擊,理由有如下三個。
其一:武則天是李世民的女人,你再娶來立為皇后,丟人不?
其二:李世民臨死前,曾拉著我手表示:把陛下和王皇后都托付給我。當(dāng)時你李治也在場。
其三:王皇后有啥錯?誰也沒聽說,憑啥廢掉?
長孫無忌自然支持褚遂良。徐茂公和于志寧,則都不表態(tài)。
但對李治來言,徐茂公不表態(tài),就是對他最大的支持——最起碼沒把路堵死,留下了縫隙。就這樣李治開始一次又一次的運作,爭取其他大臣的支持??稍紫囗n瑗、來濟,卻跟褚遂良一樣,甚至把武則天比作妲己。
按理說事態(tài)發(fā)展到這步,李治應(yīng)該絕望了,但李治再一次找來了徐茂公。
這一回徐茂公沒讓李治失望,說道:這是陛下家事,何必問別人?李治終于得到了想要的結(jié)果。
不是因徐茂公支持他娶武則天,而是徐茂公這句話,是代表了那些手握兵權(quán),并在軍中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瓦崗派系的人物,都站在了他的身后。
由此,李治借助“武則天封后”事件,再次貶走了褚遂良,斷了長孫無忌一臂,局勢立刻轉(zhuǎn)變得對李治有利了。同時李治又大力提拔許敬宗、李義府等人對沖長孫無忌!并重用瓦崗派系,如任命程咬金掛帥,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
就這樣朝政、軍權(quán),開始向李治手中轉(zhuǎn)移!因此筆者才說,李治娶武則天僅是誘因,徐茂公才是最關(guān)鍵。
公元659年,長孫無忌被流放去了黔州,隨后許敬宗派人逼其上吊自殺。不過,恐怕當(dāng)時任何人也沒料到,李治和長孫無忌的纏斗,最終竟然成全了武則天,當(dāng)然這就又屬于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