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歷史上哪個皇帝對貪官污吏能恨得咬牙切齒,朱元璋一定能擁有姓名。
朱元璋痛恨貪官是由于童年時期留下的陰影,所以這導(dǎo)致朱元璋晚年時,不惜在朝中大開殺戒,目的則是為了殺盡貪官。
朱元璋在位30年,將朝中重臣幾乎殺光殆盡,不過其中有一個漏網(wǎng)之魚,此人竟成了江山易主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朱元璋在歷史上的口碑一直都是褒貶不一,褒的是他上位后大肆冊封功臣,愛民如子,將貪官污吏趕盡殺絕。
不過貶的是,幾十年后他在朝中大開殺戒,朝中很多曾經(jīng)跟隨他打天下的老臣也被屠殺殆盡,這樣的冷酷無情也成為了后人的槽點。
首先,我們來說說朱元璋與那些貪官污吏們的“愛恨情仇”。
朱元璋作為一個布衣皇帝,小時候的家境十分困難,元末時期民不聊生,朝中貪官污吏橫行,外面天災(zāi)人禍不斷。
百姓為了生存買賣兒女,甚至“易子而食”,而此刻朝中貪官們卻還在行賄享樂,朝廷撥下來的糧食被層層克扣,最終一粒都沒落到災(zāi)民手中。
朱元璋的父母兄弟都因此被餓死,朱元璋也被迫出家,后又成了乞丐,因為這個緣故,朱元璋就將家人的死都歸結(jié)到了貪官的身上。
也是因為看遍了元末時期的世態(tài)炎涼,所以朱元璋登基以后,對各個方面的制度都做了改革,包括設(shè)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官職,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
起初人人都說朱元璋是個有情有義之人,因為在他登基以后,那些曾經(jīng)跟隨他打天下的兄弟全都被封王。
這其中包括徐達、湯和、常云春等名震天下的大將,在這些人封侯拜相的時候,朱元璋曾經(jīng)告訴了他們歷朝歷代功臣被殺的例子,以此提醒這些曾經(jīng)的兄弟們要擺正自己的身份。
光是從這一點上看來,朱元璋對這些兄弟們都是有真感情的。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下太平以后,人們的心性自然也要發(fā)生變化,所謂“飽暖思淫欲”,人們在吃飽穿暖以后,自然就想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層面了。
慢慢地,朱元璋統(tǒng)治下的王朝逐漸盛行貪官,朱元璋大怒,在朝中大開殺戒,朝中的大臣被一批一批的殺完。
難道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嗎?
當(dāng)然了,政治上的事情沒有這么絕對,朱元璋誅殺佞臣是真,借機鏟除功高蓋主的權(quán)臣是真,為自己的孫子鋪路也是真。
朱元璋此舉,自然有他的安排。
那么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在朝中大開殺戒的。
朱元璋想要誅殺重臣,自然是要師出有名,很多大臣都是曾經(jīng)幫他打天下的兄弟,要是莫名將他們除掉,必定會落人口舌。
所以朱元璋首先拿胡惟庸開刀了。
胡惟庸在朝當(dāng)了6年的宰相,朱元璋對他信任至極,不過胡惟庸比起湯和可就差遠了,他不知收斂,大權(quán)在握后得意洋洋,這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
慢慢地朱元璋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自己的話語權(quán)還沒有胡惟庸高,因為胡惟庸掌握著朝中很多朝政大權(quán),所以很多決策自己說了都不好使,還要胡惟庸同意才可以。
這可是犯了君王的大忌,這是在挑戰(zhàn)皇權(quán)!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謀反,朱元璋大怒,用最快的速度查清此案,謀反之人全部處死。
當(dāng)然了,很多人說所謂的“胡惟庸謀反”是朱元璋一手策劃,那么究竟真實情況如何我們不做討論,唯一肯定的是,胡惟庸就是朱元璋砍下的第一刀。
從這以后,很多大臣都被牽扯進了這個案子中,很多朝中的骨干,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都沒能逃脫帝王的盛怒。
隨著時間的發(fā)酵,這個案子十年都沒能肅清,十年后再次搜集出證據(jù),開國元勛李善長竟然是這起案件的主謀。
于是朱元璋在朝中又展開了新一輪的屠殺,胡惟庸除了造反以外,更是與倭寇、蒙古通敵,牽涉面逐漸擴大,很多被牽連的大臣直接被滅族。
光是胡惟庸案就被屠殺了3萬余人。
幾年后,藍玉案又爆發(fā),藍玉原本是常遇春手下的一員大將,藍玉驍勇善戰(zhàn),短短幾年間就在軍中留下威名。
要說起藍玉能被朱元璋重視的另一大主要原因,是因為藍玉是朱標(biāo)太子妃的親舅舅,他對朱標(biāo)忠心耿耿。
也就是說,實際上藍玉原本是朱元璋留給朱標(biāo)的重臣,不過可惜的是,太子一死,藍玉的靠山也倒了。
朱標(biāo)要是還在,藍玉就是他穩(wěn)固皇位的有力保障,但是朱標(biāo)不在了,那么藍玉就是皇位的最大威脅。
朱允炆年輕又沒有什么根基,要是即位,肯定斗不過藍玉,考慮到這層原因,藍玉也只能“被造反”了。
于是藍玉被捉拿,藍玉一黨一個都沒跑,全被嚴(yán)刑審訊,最終藍玉案又被屠殺2萬余人,除此之外,很多重臣也都接二連三被清理。
朱元璋將所有的威脅都鏟除掉以后,終于放心的把江山交到了自己的小孫子手上。
當(dāng)然了,在這其中,也有極個別的大臣得以善終,比如說湯和、徐達等人,而在這幾個剩下的大臣當(dāng)中,朱元璋做夢也沒想到的是,有一個漏網(wǎng)之魚,直接導(dǎo)致江山易主了。
這個人叫做陳亨,他在歷史上并沒有什么名氣,但是他卻直接影響了明朝的歷史走向。
陳亨原本是元末時期的一位將領(lǐng),為人正派,有勇有謀,各地起義爆發(fā)以后,陳亨深知元朝挺不過去了,于是毅然決然帶兵投入了農(nóng)民起義中。
不得不說陳亨的眼光毒辣,當(dāng)時郭子興、張士誠赫赫有名,但是陳亨唯獨認準(zhǔn)了朱元璋,從此成為朱元璋麾下的一員大將。
所以這么看來,陳亨也是個實打?qū)嵉拈_國功臣,那么陳亨當(dāng)年是如何逃脫朱元璋的毒手的呢?
朱元璋在朝廷大開殺戒的時候,陳亨正在戍守北疆,因此逃過一劫。
這一劫雖說是逃過了,但是遠在北疆的陳亨也并非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聽說自己曾經(jīng)的戰(zhàn)友被一個個鏟除,內(nèi)心涼到了極致。
這些人都是他的同僚,曾經(jīng)一起戰(zhàn)死沙場的兄弟,他不信那些被抄家、流放、斬首的戰(zhàn)友們都參與了所謂的謀反案。
與此同時,他也更加小心翼翼,雖說自己現(xiàn)在身在北疆,但是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安全的,從可以說他對朱元璋的情緒復(fù)雜到了極致。
太子朱標(biāo)病逝以后,朱元璋千挑萬選,為了防止儲位之爭,他索性將皇位給了自己的小孫子朱允炆。
不過,朱允炆繼位以后太過急功近利,為了皇位不被奪走,直接下手將自己的皇叔全部處理掉了,這樣的狠厲的確有朱元璋的風(fēng)范。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朱棣謀反,發(fā)動了政變,將皇位奪了過來。
那么陳亨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
朱元璋發(fā)動政變之時,陳亨的手中足足有10萬大軍,當(dāng)時北方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想起朱元璋屠殺同僚之事,再想起如今朱允炆六親不認。
陳亨兩權(quán)相較之下,認為朱允炆頗有他爺爺?shù)倪z風(fēng),要是將來投靠的朱允炆,難保不會落得同僚們那樣的下場。
于是陳亨帶著自己的兒子陳懋,一起倒向了燕王朱棣。
那么這時候的朱棣的現(xiàn)狀如何呢?
朱棣發(fā)動兵變之時,他手中的總兵力還不足十萬,但是明朝的軍隊卻是他的數(shù)倍,朱棣的勝算并不大。
而朱棣也深知,除了朝廷重兵把手之外,陳亨作為開國元勛,手中還有10萬兵力,他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想要先將陳亨的兵力擊潰。
不過這時候?qū)τ谥扉碚f,陳亨的倒戈是意外收獲,果不其然,有了這一強將援助,朱棣的反叛之路更加暢通無阻。
朱棣稱帝以后,開創(chuàng)了一大盛事,人們也樂意稱他為“永樂大帝”,由此可見朱棣的功勛是被后世之人所肯定的。
不過可惜的是,陳亨助朱棣登上皇位,但是他卻沒等到朱棣報答的那天。
陳亨作為靖難之役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在戰(zhàn)爭中曾經(jīng)身受重傷,并且在朱棣登基的同年,陳亨過世。
此后朱棣將陳亨追封為涇國公,他的兒子陳懋也得到重任,被封為了寧陽侯,并且一生都保留著爵位。
雖說陳亨在歷史上沒有什么名氣,但是不得不說,或許低調(diào)行事就是他的做人準(zhǔn)則,也正因為他相比起其他元勛來說他沒有名氣,才能笑到最后。
陳亨從跟隨朱元璋開始,就展現(xiàn)出了他獨到過人的眼光,也正是因為陳亨做出了決策,直接讓朱元璋選定的江山繼承人易主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陳亨的確影響了歷史的走向,他的成功,源于他的果斷冷靜、有勇有謀,他的頭腦的確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