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主要看康熙那邊怎么做,康熙下令撤藩時,吳三桂準備并不充足,雖然吳三桂并不真心臣服滿清。
自從被清廷命令鎮(zhèn)守云南開始,他就一直暗中積蓄實力,每年索取巨額軍餉,”云南省俸餉九百余萬,加以粵閩二藩運餉,年需兩千余萬。鄰近諸省挽輸不足,則補給于江南,致使清朝財賦半耗費于三藩”,“疏河修城,廣征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所鑄錢,時稱“西錢”。吳三桂專制云南十余年,日練兵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蒙古之馬由西藏入云南每年數千匹。遍布心腹私人于水陸要沖,各省提鎮(zhèn)多有腹心,部下多張李余部,皆驍勇善斗”。
起初,清廷出于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對吳三桂并沒有過于防范,直到順治去世,吳三桂進京吊唁入祭時“吳三桂擁兵北上入祭,兵馬塞途,兵威熾盛,官員驚怖,居民相走避,以致京師震動”“清廷恐吳三桂生變,命其在城外張棚設奠,禮成即去,不得停留……”
自此,清廷對吳三桂的防范日益加深,于是開始逐步剝奪其權力。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統(tǒng)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吳三桂封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兼轄貴州,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云貴督撫及以下所有官員全部受他節(jié)制,此外還有選官、任官的權力,號“西選官”,可以說云貴只是名義上屬于清廷,實際上是吳三桂的領土,只是沒有皇帝的名號而已。自那次祭奠后,清廷逐步收攏吳三桂的權力,先是康熙帝命吳三桂將所管各項事務交出,責令云貴兩省督撫管理,西選官逐步被限制,并對撥付給吳三桂的軍餉也開始逐步削減。
康熙三年,清廷下令撤藩,吳三桂在云南起兵,云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總兵吳之茂、廣西鎮(zhèn)守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四川將軍鄭蛟麟、川北總兵譚洪、陜甘提督王輔臣從叛,以及尚可喜、耿精忠兩藩和臺灣鄭經相呼應,一時間“四方震動,人心動搖”,響應吳三桂起兵的大小官員將校多達數百人!全是“吳三桂積年所布心腹仆從,遍布關隘,割據要沖,為大清巨患”。
據資料得知,吳三桂起兵時,總兵力不到10萬,起兵后從叛以及招募的士兵很快就增至34萬左右,康熙平定三藩過程艱難,主要轉折點在王輔臣投降和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1659年開始鎮(zhèn)守云南,到1673年起兵時已經62歲了。從歷史資料來看,從順治十八年開始,清廷就已經開始警惕吳三桂了,吳三桂積蓄實力比較艱難,如果再給吳三桂十年時間積蓄實力,康熙說不定就只能和吳三桂劃江而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