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的文學(xué)史是一條浩瀚的長河,那么唐詩就是其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盛唐的文學(xué)(不止是唐詩),散發(fā)出的浪漫氣息,意興闌珊,文學(xué)造詣和文化普及程度都是空前絕后的,更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試問,當(dāng)下有幾個人不會吟唱幾首唐詩?
正是因為唐詩既有高雅的文化范,又適合大眾傳播,所以,之后的朝代又對唐詩進行了收錄、整理。
比如《唐詩三百首》共選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77位唐代詩人的共計311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這本書也是當(dāng)下大多數(shù)人欣賞唐詩的主要途徑。
其實,整個唐朝有2000多位詩人,創(chuàng)作出4萬首唐詩。顯然,《唐詩三百首》相對于整個唐詩來說,只是其中的“小確幸”。熟讀唐詩三百首,我們只能領(lǐng)略唐詩的冰山一角。
正因如此,歷代都對唐詩進行搶救性收錄。而這其中收錄最全、最細的就是清人編的《全唐詩》。
康熙號稱是千古一帝,對文化非常重視,自然不能忽視中華文化的瑰寶----唐詩。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記錄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平心而論,《全唐詩》是收錄最全,整理最細,編撰最用心的唐詩作品。但任何書籍都會出現(xiàn)謬誤,《全唐詩》也不例外。其中,最明顯的一個錯誤就是,《全唐詩》竟然收錄一個明朝詩人的詩。這是為何呢?
本書所選詩篇可謂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最顯著的特點是重點突出盛唐和晚唐兩個時期重點詩人的代表作,如選取杜甫的詩篇共三十九首,另外還有李白、王維、孟浩然、韋應(yīng)物、杜牧、李商隱、白居易等詩人的經(jīng)典之作。
這名詩人叫做唐溫如,他是元末明初詩人,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是名門之后,父親唐玨是南宋義士,曾經(jīng)在元僧(蒙古人偏愛西藏喇嘛)盜掘南宋皇陵之時,偷偷將南宋諸帝遺骨拿出,并重新安葬,使得他們的骸骨免受元僧褻瀆。
秉承父親的風(fēng)骨,唐溫如自幼就頗有俠義之氣,胸懷著光復(fù)中華的理想。而他的詩,也是頗有浪漫主義理想和驅(qū)除韃虜?shù)闹鞠颉?/p>
比如他在《韓左軍馬圖卷》寫道:"太平此馬惜遺棄,往往駑駘歸天閑",顯然這是對自己被閑置的不滿,夢想著有一天縱馬江湖,驅(qū)除韃虜、光復(fù)中原。
當(dāng)然,唐溫如的作品,雖然數(shù)量不菲,但是質(zhì)量上乘的很少,能稱得上名篇的只有一個-----《題龍陽縣青草湖》(過洞庭),下面我們欣賞一下這首詩:
《題龍陽縣青草湖》明 唐溫如
西風(fēng)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我們欣賞一下這首詩,秋風(fēng)勁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許多,一夜愁思,湘君也應(yīng)多了白發(fā)。醉后忘卻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天上繁星的倒影,清朗的夢中,我臥在天河上。
顯然,這首詩的意境,完全是盛唐風(fēng)格,一點沒有元曲那種鏗鏘腔調(diào)。讀起來,只能用驚艷來形容。
也許是因為唐溫如這首《題龍陽縣青草湖》,無論是意境上,還是寫作手法上,抑或是修辭,都太像盛唐時代的作品。
再加上他姓唐,且不出名,一生只有這么一個名篇,所以清代彭定求、沈三曾編撰,曹寅刊刻《全唐詩》時,都誤將這首詩歸入唐代作品。
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但是對唐溫如這個不知名的詩人來說,何嘗不是一次美麗的嘉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