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quán)后,隨即以摧枯拉朽之勢直搗北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三月十八日夜,太監(jiān)曹化淳開門投降。崇禎皇帝朱由檢見大勢已去,在連續(xù)喝了幾杯悶酒后,一劍砍倒袁貴妃,逼死周皇后,將女兒長平公主的左臂斬斷。
之后,崇禎皇帝企圖混在太監(jiān)中,從朝陽門而出,結(jié)果被大順軍中途攔下。出城未果的崇禎帝走投無路,只好出玄武門,與宦官王承恩登上煤山壽皇亭。
此處原是崇禎皇帝檢驗軍隊的地方,而今卻成為了他了卻生命之所。
只見,崇禎帝脫下黃袍,在上面寫道:“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p>
隨后他赤足輕衣,上吊自殺。
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崇禎帝原本想以死,換取大順軍對百姓的饒恕,可他萬萬沒想到,北京城沒有因為崇禎帝之死帶來多少悲哀的氣氛。百姓們張燈結(jié)彩,熱烈歡迎農(nóng)民軍的到來。
大順軍進入宮中,連續(xù)搜查幾遍都沒有找到皇帝,于是李自成懸賞重金。他必須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兩天后,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這個縊死的國君。
三月二十日午間,有人發(fā)現(xiàn)崇禎帝已經(jīng)自縊身亡,李自成命人將崇禎與周皇后二人的尸體擺在兩扇門板上面,暫時停在東華門側(cè)。
一天后,帝后尸體裝入柳木棺內(nèi),搭蓋了臨時靈棚。三月二十三日,又重新改殯,以紅漆棺殮帝,黑漆棺殮周后。
二人依制穿袍帶,尸體在東華門連停數(shù)日,明朝的官員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國楨“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
農(nóng)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李國楨“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見李國楨對崇禎帝如此忠貞,就好言相勸,讓他投降。
李國楨說讓他投降,必須答應(yīng)三件事:
一、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fā)掘破壞;二、用天子禮葬崇禎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當時的太子朱慈烺,與二位王子朱慈焰、朱慈炤被李自成活捉,后來三人去向成謎)
李自成聽完要求,一一答應(yīng)。但崇禎帝生前沒有預建“壽宮”,“闖王”只好命人將崇禎帝與周皇后葬入田貴妃的墓中。
田貴妃是崇禎帝生前寵妃,逝于崇禎十五年七月,葬天壽山。侍郎陳必謙負責陵園營建,地面建筑未成,而明已滅亡。
為盡快打開田貴妃墓,三月二十五日,順天府的農(nóng)民軍官員李紙票,命昌平州官吏趙一桂“即動官銀催夫速開田妃墓,合葬崇禎帝及周皇后梓宮”。
昌平州沒有多余經(jīng)費,趙一桂又和監(jiān)葬官禮部主事許作梅商議,復入京稟報順天府,順天府特批:“著該州各鋪戶捐挪應(yīng)用,事完再議”。
趙一桂回州后,與生員孫繁祉、監(jiān)生白紳、郡人劉汝樸、王政行等十人,共捐銀三百四十千文,雇民夫楊文等人啟開墓壙。
此時,崇禎帝與周皇后的棺槨暫停于昌平城東關(guān)外的關(guān)岳廟大殿后。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清師入京,攝政王多爾袞為了籠絡(luò)人心,決定為崇禎重新發(fā)喪,查詢崇禎葬況。
趙一桂作為營葬崇禎帝后的參與者,他先把田妃墓的狀況與多爾袞詳細地介紹了一遍。
然后簡單提及了昌平州在“府庫如洗”的情況下,通過募捐的方式,成功籌得款項,才把崇禎帝與周皇后葬于田貴妃墓。
清政權(quán)對此無異議。攝政王多爾袞命令:“從五月初六日起為先帝設(shè)位帝王廟,哭臨三日”。
歸順清廷的諸漢臣在朝房中議定朱由檢為“懷宗端皇帝”,周皇后為“烈皇后”,安奉神主于帝王廟。
順治帝時期,為收買人心,又特意撥出部分銀兩,按照皇陵的規(guī)格為崇禎皇帝裝修陵墓。同時,將崇禎的陵墓改為“思陵”,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不過崇禎畢竟是前朝皇帝,還是個亡國之君,所以在施工的時候,負責的官員們都消極怠工,導致思陵修建了幾年還沒完工。
順治皇帝在得知后,嚴旨切責:“思陵作速經(jīng)營,已奉有旨,該監(jiān)何得玩泄?冉維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開隧道,其余俟來春報竣。如再延諉,定行重治?!?/p>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思陵改葬才終于完成,后來在乾隆年間,又經(jīng)過多次修繕。
不難看出,名義上幫崇禎帝入殮的人是李自成,先命人收殮崇禎帝與周皇后遺骨,但他畢竟只是嘴上說說。
實際上幫崇禎帝入殮的人是昌平州縣吏趙一桂。
正是趙一桂在無任何報酬的情況下,與十位善男信女共同捐資捐物,這才避免崇禎帝曝尸荒野的窘境。
崇禎皇帝雖志向遠大,勵精圖治,事必親為。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shù),再加上執(zhí)政后期的猜疑,嚴苛。走到最后,身邊已無人可用。
但在勤政方面,確實做得很好。史書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