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禮制的重要內(nèi)容,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特點和規(guī)定。宋朝也是如此,宋朝的服飾有什么特點呢?
宋沿唐、五代舊制,赭、黃為皇帝的專用衣服顏色。最著名的事例是后漢乾祐三年(950年),郭威進行“澶州兵變”時,因事前沒有準備好皇帝穿的袍服,于是將士“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代赭袍”。至于后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時,已有事前做好的“黃袍加身”?;实鄢S梅珵轸鼽S、淡黃,還有紅色。
頭戴皂紗折上巾,也稱幞頭,類同后代的帽子,折上巾是二腳向上日常戴的幞頭。幞頭之制,沿自五代,“偽孟蜀始以漆紗為之”?!爸羷h祖始仕晉為并州衙校,裹幞頭,左右長尺余,橫直之,不復(fù)上翹,迄今不改。國初時,腳不甚長,巾子勢頗向前,今兩腳加長,而巾勢反仰向后矣。”這是宋代皇帝和官員在正式場合常戴的帽子?;实鄣墓诜€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和“絳紗袍”等禮服,以用于重大的祭祀、典禮及大朝會等活動。
官員們常用的服裝稱為“常服”,也稱“公服”。北宋前期依唐制,一至三品為紫色,四、五品為朱(緋)色,六、七品為綠色,八、九品為青色。元豐元年(1078年),因為深青色近于紫色,因而取消青色,改為一至四品為紫色,五六品為緋色,七至九品為綠色,都是以官員的散官官品定服色。
元豐三年(1080年)九月,對原先的寄祿官進行改革,是以文散官官名為基礎(chǔ),制定新的寄祿官官稱,稱為“階官”,并取消文散官官稱,官員的服色即改以階官的官品而定?!拔涑?、內(nèi)侍皆服紫”。散官及階官的官品低,實際職務(wù)高的,通常原穿綠色的可以穿緋色、原穿緋色的可以穿紫色。
重要官職則不問原先是穿綠色,還是穿緋色,都可以改穿紫色公服,稱為“借緋”或“借紫”。還規(guī)定京官及以上官員穿綠色或緋色公服滿十五、十七、二十年的,可以改穿高一級的服色的公服。官員們也有“朝服”、“祭服”等禮服,以便參加大朝會及祭祀等活動。此外,每年十月,還給百官賜“時服”,這是一種織錦面料的服裝,花紋中除花以外,還有動物“獅子”、雕、雁、鵲等,以示等級差別。
普通平民最初穿白色衣服,“白衣”是無官職人的代名詞。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增加皂(黑)色,這兩種顏色是平民百姓及未入品的吏、“公人”(指擔任雜役的差役)的專用服色。但民間老百姓早已服用紫色,端拱二年(989年)宋太宗曾下詔禁止,但效果不大,不得不于至道元年(995年)取消禁令。
而且高官子弟不在上述禁令限制之列。宋代服色禁令是針對男子的,而且是指純色和以純色為底色的“遍地密花”;婦女、小孩衣服顏色不受限制,甚至可以穿著皇帝專用色“純以紅、黃為衣”。
宋代的百姓也可戴“幞頭”,但限以高度不得超過二寸五分,而民間通常都是戴帽、抹額(以頭巾束在額上)或裹巾 《東京夢華錄》中有:“天武官皆頂雙卷腳幞頭”、“殿前班頂兩腳屈曲向后花裝幞頭”、“御龍直一腳指天一腳圈曲幞頭”,都是殿前司的諸班、直所戴,這是皇帝出行時儀仗隊(兼衛(wèi)隊)人員所戴幞頭,不代表什么官職級別高下之分。
但官員和平民腰帶上的裝飾品是有區(qū)別的,官員們可以用玉、金、銀、犀(犀牛角),三品以上用玉帶,四品以上用金帶,五品及以下的中級官員用銀涂金帶,其余官員用黑銀及犀角帶。平民及吏則用鐵和角(牛角)帶,也可服用銅、石、墨玉帶。官員的金帶 、涂金帶上還有天王、八仙、戲童,以及犀牛、雙鹿、野馬和荔枝 、鳳子、寶相花等圖形。
宋代衣服的式樣也有等級差別,不同的服飾代表著各人不同的身份?!捌涫哭r(nóng)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里香人即頂帽披背,質(zhì)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這是北宋末年首都開封的情形。
南宋首都臨安的情況也相似,“且如土農(nóng)工商諸行百戶衣巾裝著,皆有等差。香鋪人頂帽披背子,質(zhì)庫掌事裹巾著皂衫、角帶。街市買賣人各有服色頭巾,各可辨認是何名目人。自淳祐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體舊規(guī),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斗美夸麗,殊令人厭見,非復(fù)舊時淳樸矣!”這是指南宋理宗末年的情形,二十多年后南宋即被元所滅。
北宋時士大夫在交往時所穿的是一種有烏紗帽的皂羅衫,稱為“帽衫”。到南宋時逐漸變成士大夫加冠禮、婚禮及祭祀時的專用服裝;也是國子監(jiān)的太學(xué)生常服,有些類似后代大學(xué)生的校服。還有一種白細布做的圓領(lǐng)大袖下加橫襕,上下相連的服裝,稱為“襕衫”。這是進士、國子監(jiān)太學(xué)生以及州、縣學(xué)的學(xué)生常穿的服裝,可說是尚未進入仕途的文士裝。
南宋初年士大夫普遍穿著的,原是北宋時的軍官服,這是一種便于作戰(zhàn)的服裝,稱為“紫衫”。紹興九年(1139年),曾下詔要求重要的中央、地方官員穿北宋時的正規(guī)官服,但并無效果。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再次嚴禁官員穿紫衫處理民事,紫衫遂廢。于是,士大夫依照紫衫的式樣,以白色絹綢制作,稱為涼衫,也稱白衫。孝宗時有人指出涼衫類似喪服,于是又規(guī)定除在騎馬出行外,不準穿涼衫,允許穿紫衫,文武官員都可以用作便服。從此以后,涼衫遂成為喪事專用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