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主要分為雜號將軍和重號將軍這兩個類型。其中,重號將軍雖然地位較高,但是數量有限,主要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前后左右四方將軍等。因此,從西漢時期開始,朝廷就冊封了大量的雜號將軍,以此授予立下戰(zhàn)功的武將。到了三國時期,雜號將軍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比如關羽擔任的蕩寇將軍,張飛擔任的征虜將軍,趙云擔任的翊軍將軍,都屬于雜號將軍的范圍。
對于筆者今天要說的“討虜將軍”,則具有比較特別的意義,因為擔任這一官職的,不僅有兩位武將,還有孫權這位一方諸侯。
一、孫權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的基業(yè)。并且,逐鹿中原的過程中,孫堅曾獲得了破虜將軍的官職,而孫策則被朝廷冊封為討逆將軍,這和孫權后來擔任的討虜將軍,自然具有比較一致的含義。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不幸遇刺身亡,孫權開始執(zhí)掌江東。與此相對應的是,曹操當時正在和袁紹展開激烈的較量,并沒有精力來攻略江東。因此,他上表漢獻帝劉協,冊封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而這,體現出曹操拉攏孫權的態(tài)度。在獲得東漢朝廷的冊封后,孫權重用了張昭、周瑜等孫策留下的大臣,確保自己能夠坐穩(wěn)江東主公的寶座。
同時,孫權還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諸將,鎮(zhèn)撫山越,征討反叛勢力。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有荊州,揮兵南下。得知這一消息后,江東的文臣武將非常驚慌,很多人都勸孫權放棄抵抗,惟周瑜、魯肅堅決主戰(zhàn),遂與劉備聯軍大破操軍于赤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促使東吳的疆域得到明顯的擴張。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zhàn)中大敗劉備,這促使東吳鞏固了對荊州的占據。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后遷都建業(yè)。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并繼續(xù)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fā)展。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不過,在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后,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發(fā)了“二宮之爭”,從而讓東吳內部出現了混亂。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孫權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蔣陵。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
二、黃忠
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人。東漢末年,黃忠曾是荊州牧劉表的部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一統北方中原后,正式率軍攻打荊州。同年,荊州牧劉表病逝,他的兒子劉琮即位。面對強大的曹操,劉琮沒有進行抵抗,就選擇投降了。曹操獲得荊州后,讓黃忠擔任代理裨將軍,歸長沙太守韓玄統屬。在漢末三國時期,裨將軍的地位要在偏將軍和雜號將軍之下。因此,這意味著黃忠根本沒有獲得曹操的重用。
不久之后,赤壁之戰(zhàn)正式爆發(fā)。在這場戰(zhàn)役中,曹操雖然擁有更多的兵馬,但是,劉備和孫權組成的聯軍,還是取得了勝利。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回到中原之地,需要進行修養(yǎng)生銹。因此,劉備得以率軍攻占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在此背景下,黃忠跟隨長沙太守韓玄向劉備投降。自此之后,黃忠成為劉備麾下的一位武將,并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建安十六年(211年),在劉璋的邀請下,劉備率領大軍進入益州。一年后,劉備和劉璋決裂,益州之戰(zhàn)正式爆發(fā)。在這場戰(zhàn)役中,黃忠立下了戰(zhàn)功。所以,等到劉備平定益州后,論功行賞,任命黃忠為討虜將軍。當然,對于黃忠來說,他的官職并沒有止步于討虜將軍。
公元215年,曹操為了遏制劉備集團的擴張趨勢,所以親自征討張魯,奪取了漢中之地。對此,劉備也是不甘示弱。公元217年,劉備發(fā)動了漢中之戰(zhàn)。公元219年,劉備率軍與夏侯淵交戰(zhàn)。在這場戰(zhàn)役中,黃忠因為斬殺了曹魏大將夏侯淵,從而升遷為征西將軍。同年,曹操撤出漢中之地后,劉備稱漢中王,并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后將軍。由此,對于黃忠來說,得以和關羽、張飛、馬超相提并論。
不過,非??上У氖?,到了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黃忠就去世了。對于黃忠來說,兒子名為黃敘,但是他英年早逝,沒有后人。景耀三年(260年)九月,后主劉禪追謚黃忠為剛侯。
三、上官雝
最后,對于上官雝來說,原本是魏國的將領。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上官雝其人才干過人,才兼文武,對于領兵、謀略無一不精,其才干名聲在魏國時應與姜維相當,所以當諸葛亮北伐獲得他和姜維時,高興不已。
上官雝歸降蜀漢后,地位尊隆,從建興九年諸葛亮的上書可以看出,上官雝與姜維地位相當,猶在蜀漢中期大臣胡濟、閻晏、爨習、杜義、杜祺、盛勃、樊岐之上。在蜀漢,上官雝官至行中典軍、討虜將軍。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聯合出征的將領們上書劉禪,罷黜李嚴,廢李嚴為平民。上官雝時任行中典軍討虜將軍,也一同上書,從而支持諸葛亮罷免李嚴的官職。在建興九年(231年)之后,上官雝這位討虜將軍的事跡不詳,也即其最終的結局,屬于下落不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