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唐詩宋詞,故很多人都以為詞這一文學(xué)體裁是起源于宋朝,這是不對的。事實上,詞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國后開始興盛,至宋達(dá)到頂峰。故今人多謂之“宋詞”。
中國文化歷史進(jìn)程中,詞家代表不甚枚舉,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北宋的蘇東坡、歐陽修、秦觀,南宋的李清照、辛棄疾、吳文英等。在唐代就已有名家,如前面我們提到的歷史上第一首《浣溪沙》出自唐代詩人韓偓,最早的《如夢令》出自后唐莊宗李存勖。以及今天我們要提到的這個詞牌名——《漁歌子》最早也是出自唐代詩人張志和。
《漁歌子》:詞牌名,又名《漁父》或《漁父樂》。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名曲,本來是民間的漁歌。被張志和用于詞的創(chuàng)作,遂為詞牌名。歷史上作此調(diào)者甚眾,除歐陽炯、李煜等,連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亦有《漁父》詞十八首。只是在眾多《漁歌子》中,以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最為著名,連蘇東坡和黃庭堅也紛紛“抄襲”,但與張詞相比,都差了些韻味,失了些顏色。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張志和三歲誦詩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獻(xiàn)計于唐肅宗,大敗安祿山,官至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無常,遂辭官歸隱,漁樵為樂。
據(jù)《詞林紀(jì)事》轉(zhuǎn)引的記載,唐代宗大歷七年,顏真卿任湖州刺史,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流水,鱖魚肥美,兩人即興唱和,這首詞便是其中之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首句點名地點,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詩人選取“白鷺”這一象征“自由、閑適”的意象,來烘托漁父內(nèi)心的悠閑自在。白鷺以水中魚蝦為食,故同時暗示此地乃是人杰地靈,魚米之鄉(xiāng)。正好適合隱居生活。
“桃花流水鱖魚肥”從季節(jié)時令特點出發(fā),極言江南水鄉(xiāng)的美好生活。每年暮春,桃花開得正艷,天氣暖和,雨水豐沛,追逐著水里飄落的花瓣,一條條肥美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此句與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有異曲同工之妙。結(jié)合前面明麗秀朗的湖光山色,這就是漁父生活的環(huán)境,宛若人間仙境。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在前面兩句字,詩人都在極力渲染漁父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生活環(huán)境。到了后面三句,就該我們的主人翁漁父出場了,他在干嘛?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冒著斜風(fēng)細(xì)雨垂釣,是那么的悠閑自在,宛如得道散仙一般。
縱觀整首詞,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畫卷。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鷺自在飛,有鱖魚逐流水。漁翁在細(xì)雨蒙蒙中垂釣忘歸,好不愜意自在。這既體現(xiàn)了詩人獨具匠心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也反映了他高遠(yuǎn)、淡泊、超脫的生活意趣和生活追求。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毫無疑問,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壇絕響。
文末附蘇東坡“抄襲”之詞,而這或許也是蘇東坡敗得最慘的一次。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