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宮劇中,皇室貴族的妻子通常會被稱為“福晉“或者“嫡福晉”,妾室則被稱為“側(cè)福晉”。但在有些劇中,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嫡福晉”和“側(cè)福晉”之外,還有一些人被稱為“庶福晉”和“格格”,那么這些稱呼有什么區(qū)別呢?他們的地位有何差別呢?
“福晉”與“側(cè)福晉”,都可以被看作為“妻子”和“夫人”。
“福晉”一詞,在滿語中,就是“夫人”的意思,當然,這個詞正確的讀法應(yīng)該是將“?!弊x作一聲,而不是影視作品中常見的二聲。
由于早期的滿洲人并不像漢族人一樣,遵循“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傳統(tǒng),而是奉行“一夫多妻制”,因而只要是滿洲貴族迎娶的女子,都被稱為福晉,這其中,承擔“正妻”職責、負責管理家庭的被稱為“大福晉”或者“福晉”,地位最高,其余的則均被稱為“小福晉”或者“側(cè)福晉”。
比如,努爾哈赤一生中,有過四位大福晉,分別是大貝勒代善的生母佟佳·哈哈納扎青,三貝勒莽古爾泰的生母富察·袞代,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以及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的生母烏拉那拉·阿巴亥。在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權(quán)后,阿巴亥也被稱為“大妃”。至于我們熟知的那位曾向努爾哈赤揭發(fā)代善與阿巴亥“有染”的德因澤,就是努爾哈赤的一眾小福晉之一。
再比如,皇太極的結(jié)發(fā)妻子、額亦度之女鈕祜祿氏是他的嫡福晉,豪格的生母烏拉那拉氏是繼福晉,在這之后皇太極的正妻便是哲哲了,他們都是皇太極府上的正室福晉。而孝莊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皇太極的時候,是府上的側(cè)福晉。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元稱帝,同時冊封為了“五宮后妃”,即中宮清寧宮皇后哲哲、東宮關(guān)雎宮宸妃海蘭珠、西宮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次東宮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以及次西宮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即孝莊)。 這“五宮后妃”是皇太極后宮中地位最為高貴的后妃,而這五人之中,皇后哲哲相當于此前的大福晉,其他四人則為側(cè)福晉,其他后妃或是地位較低的側(cè)妃,或是沒有經(jīng)過正式冊封的庶妃,根本無法與“五宮后妃”相提并論。特別是在皇太極去世之后,這些側(cè)妃、庶妃所生的皇子,根本沒有被作為皇位繼承的候選人來看待。
當然,這僅僅是皇帝的后妃改了稱謂,至于其他滿洲貴族的府上,依然沿用的是福晉的稱法,并且即便是在皇宮之中,這種稱謂上的“漢化”也并不徹底,“福晉”一詞在這一期的使用可以說是非常混亂的。
直到十七年(1660年),順治皇帝才最終厘定,只有親王、親王世子以及郡王的正室妻子才可被稱為“福晉”,其中結(jié)發(fā)妻子也就是嫡妻,還要被稱為“嫡福晉”,繼妻被稱為繼福晉,側(cè)室則被稱為側(cè)福晉。然而,不管是福晉,還是側(cè)福晉,都是要經(jīng)過皇帝的主持和安排,并且由禮部進行冊封的。比如,當年雍正年羹堯的妹妹年氏,就是由康熙皇帝親自指婚的。
由此可見,在“一夫多妻”制度下,盡管福晉與側(cè)福晉還是有著身份與地位上的差別的,但這更多的是集中在家庭管理以及子嗣的繼承權(quán)上,至于其他方面,不能單純的與漢族家庭傳統(tǒng)的“妻妾有別”相比較。
畢竟,側(cè)福晉并不是承擔著真正的“妾”的角色,因為滿洲宗室府上的“妾”,實際上是另有他人的,這便是庶福晉以及格格之類的侍妾。
相比于庶福晉等人,側(cè)福晉還是能被看作是“主子”的。
在這些親王、郡王的府上有著許多婢女,她們中的一部分是可以侍寢的,這些能夠侍寢的婢女中,地位高一些的被稱為“庶福晉”,而地位較低的則是被稱為“格格”。
而不管是庶福晉,還是格格,她們都只是一介侍妾,都只能是被看作為地位僅僅高于那些做粗活、重活這些“下人”差事的婢女而已。
這里我們還是用雍正和他的那些“甄嬛們”來舉例。
雍正在康熙朝時期晉封為雍親王,這一時期他府上的嫡福晉是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即歷史上的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同時他還有兩位側(cè)福晉,一位是前文中說到的年羹堯的妹妹,后來被封為敦肅皇貴妃的年氏,另一位就是弘時的生母、后來被封為齊妃的李氏。
而此時,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以及弘晝的生母耿氏,都僅僅是格格,地位根本無法與前面三位福晉和側(cè)福晉相比擬,包括受寵的程度也是完全不同,這一點,從誕育子女的數(shù)量就可以看出來。
雍正登基之后,烏拉那拉氏被封為了皇后,年氏起初為貴妃,后來因為病重,雍正要為她“沖喜”進而被晉封為了皇貴妃。至于李氏,雍正則更多的是不希望通過抬升李氏的地位,進而“子以母貴”提高弘時的出身,對乾隆日后的登基產(chǎn)生阻力,于是將李氏僅僅冊封為齊妃,但是李氏的地位仍排在后宮第三位,僅次于烏拉那拉氏以及年氏,依舊高于被封為熹妃的乾隆生母鈕祜祿氏以及被封為裕嬪的弘晝生母耿氏。
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雍正已經(jīng)選定了乾隆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的話,那么鈕祜祿氏也必然不會在這個時候被封為妃,而是應(yīng)該同耿氏一樣,最多也就是個嬪級而已。
綜上所述,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福晉、側(cè)福晉、庶福晉等的區(qū)別。
首先,從在府上的地位上來看。
福晉作為皇室宗親的正妻,不管是嫡福晉,還是繼福晉,都是府上的“女主人”,是家中女眷中地位最高的,側(cè)福晉地位雖然不如福晉,但同樣是承擔著“妻”的角色,依舊是府上的“主子”。至于庶福晉、格格這樣的侍妾,雖然可以侍寢,同時他們所生的兒子也會被承認,但是他們相較于福晉和側(cè)福晉,地位還是非常低,只能算作是級別高一點的婢女,依舊還是“下人”的身份。
其次,從名分上來看,也是有著顯著不同的。
前文中也說到了,福晉,尤其是嫡福晉,以及側(cè)福晉,她們都要是由皇帝親自指婚或者是主持安排給這些親王、郡王們的,并且要得到禮部正式的登記和冊封,屬于“明媒正娶”。相比之下,庶福晉、格格這些侍妾們,流程相對簡單許多,也沒有那么多的儀式和規(guī)矩,有很多情況都是在經(jīng)過了一夜的侍寢之后,身份就發(fā)生了變化。然而,這些侍妾終歸是“妾”,所有的名分和稱謂上的變化也僅僅是在府內(nèi)而已,并沒有得到正式的確認與冊封,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不會受到制度以及傳統(tǒng)的保護。
再次,就是體現(xiàn)在繼承權(quán)上。
根據(jù)“有嫡立嫡”的傳統(tǒng),一般情況下,都是由正室福晉所生的兒子享有“優(yōu)先繼承權(quán)”,尤其是他能夠優(yōu)先襲承承家族爵位,比如怡親王胤祥的爵位,就是由他的嫡福晉所生的弘曉來襲承的。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最典型的就是雍正了。由于由烏拉那拉氏所生的嫡長子弘暉早殤,可雍正卻沒有按照“子以母貴”,考慮由側(cè)福晉李氏所生的弘時,而是在很早的時候就選擇了僅為府邸格格身份的鈕祜祿氏所生的弘歷為自己的接班人,并且加以重點培養(yǎng),甚至還將其主動帶到了康熙面前,最終也是由乾隆皇帝弘歷繼承了他的皇位。
由此也可見,滿洲皇室宗親所遵循的“一夫多妻制”,使得福晉與側(cè)福晉均承擔了“妻”的角色,而庶福晉等則是承擔了“妾”的角色,并且與漢族傳統(tǒng)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相類似的是,庶福晉在家中的地位也是非常的低,身份上甚至僅僅是侍妾和婢女,根本無法與福晉與側(cè)福晉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