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讀詩書陋漢唐,莫年身世寄農桑。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
對于唐朝,很多人應該不陌生,它常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中極為輝煌的一個階段,那種萬國來朝的場景應該是后世難以復制的,尤其是中國文化的興盛也是讓人們羨慕的,至今對于唐朝前期的評價也多為中肯,雖然自唐中期以后,不斷走上了下坡路,但它確實在歷史上有極為突出的貢獻,至今日本的許多習慣仍然是來源于對唐朝的學習。
但是,在唐文化極度興盛的前提下,人們卻對于明朝懷念居多,對于唐朝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回憶。相較于唐朝,明朝反而更讓人們對它昔日的歷史充滿了好奇,雖然說已經有多種關于明朝歷史的作品出現(xiàn),但人們的明朝情結并沒有消散。
1368年,出身貧苦的朱元璋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一統(tǒng)事業(yè),建立了大明王朝。就其古代歷史來說,明朝的開國君主應該是真正出身于底層,最終成功改換門楣的成功案例,但就這一點來說,它應該算是歷史上極為突出的一個例子。雖然說人們對于明朝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有許多極為突出的貢獻,經濟、文化等等都對后世影響巨大;也有人認為明朝的君主們在后期多為碌碌無為之人,甚至于一度出現(xiàn)權臣專政的局面。大明也在這兩種聲音中被裹挾評價。
但是,還是有不少人對明朝充滿了懷念,其中必然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明朝祖訓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之說。人活一口氣,很多人常常會說自己怎樣厲害,但是骨子里的奴性讓他們很少堅持。但是在明朝,也確實做到了這些,此前為了安撫眾多勢力,不管是漢朝還是唐朝,都有公主和親的先例,但對于明朝來說,并沒有如此,尤其是不賠款、不割地之說更是朱元璋對后世子孫的告誡,也許是前代王朝的教訓太過深刻,他才會對這些尤為在意。而且明朝素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tǒng),永樂皇帝曾將都城遷至北京,本身就是為了處理北部的蒙古侵擾,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而且對于君王死社稷之說,崇禎皇帝之例便是典型,雖是亡國之君,但還是有著自己的氣節(jié)。也許是這份氣節(jié)讓人們對于明朝能夠高看一眼。
其次,明朝是中原漢人推翻元蒙游牧民族統(tǒng)治建立的政權,將歷史的主線重新?lián)芑氐街骶€之中,結束了蒙元時期漢人被統(tǒng)治者歧視和奴役的歷史,就這一點來說,明朝確實在歷史之中頗有意義,雖然之后還是被清朝所沿襲正統(tǒng),但真正結束明王朝的卻還是李自成等一眾漢人。因而就正統(tǒng)性來說,明朝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還有,在經濟上明朝也有自己的輝煌之處。永樂皇帝時期派遣鄭和下西洋,雖然說是勞民傷財之舉,但在一定程度也拉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加強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明朝雖然實行海禁,但是此一時期還有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使得經濟發(fā)展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明朝時期,各種經濟作物的引入,比如馬鈴薯、玉米等的傳入,不僅解決了當時的糧食問題,也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而且還有不少新的手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經濟的繁榮。
而政治上,明朝的制度體系進行了一次大的革新,使得皇帝的中央集權有了極大的加強。不管后世的權臣們怎樣鬧騰,但最重要的還是需要皇帝的任命,在這一點上來說,應該算是制度體系的一大進步,此前的多個王朝均出現(xiàn)了權臣左右皇帝的局面,唐朝也是深有此的影響。因而在制度體系上來說,明朝更有自己的優(yōu)勢。但奈何明后期的幾位君主不作為,但盡管如此,明朝還是依舊茍且了百年之久,可見其制度之優(yōu)勢。
而在文化上,自然不必不多,后世經典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金瓶梅》、《水滸傳》、《西游記》便是這一時期的經典作品,直至今天依然被人們奉為佳作。不僅僅如此,明朝調動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從多方面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理,包括類書、政書、叢書、文集、總集、字典、詞典、書目等等,至今流傳后世的許多作品深受重視。而且在思想、戲曲、詩文等方面,明朝均有一定程度的建樹,確實也算一個極為繁榮的階段。
而且,明朝距離今天的時代較近,更容易被人們所了解,相較于唐代靠一些出土文物以及基本經典典籍之外,能夠看到的東西更多,人們總是會睹物思人,自然也就會對明朝有所懷念。而且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清朝的影響,人們常常會將明清比較發(fā)展,或許是清朝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深,畢竟清朝直到今天也只是滅亡了百年之久,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提起清朝,自然會聯(lián)想到明朝。自然人們對于明朝更有親切感。
明朝也好,唐朝也罷,它們都是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之中十分重要的階段,對于它們的各種評價,也只是后人之談,或許在當時的時代里,它們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光輝,與其爭辯是非,倒不如將它們豐富的文化展現(xiàn)給更多人,讓人們對于它們的了解更加細致與明確,而不是各種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