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個很美好的季節(jié),代表著希望和溫暖。
和煦的春風,吹綠了一望無際的麥田,吹紅了漫山遍野的桃花,吹皺了靜靜流淌的河水。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這充滿生機的季節(jié)里寫下了美如畫卷的贊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詩人筆下的春天是那樣的迷人,令人心醉。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首田園詩,是杜牧旅途中所寫,字字美麗,宛如一幅畫卷。
《商山麻澗》
云光嵐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
秀眉老父對樽酒,茜袖女兒簪野花。
征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
詩題中的“商山”位于丹鳳縣,在唐朝是出入長安的主要驛道必經之處。
秦漢時期,有四名德高望重的賢人隱居于此,世稱“商山四皓”。
因為這兩個緣故,所以唐朝很多詩人都曾吟詠過“商山”,有懷古的,例如李白的《過四皓墓》、李商隱的《四皓廟》;也有描寫旅途風光,抒發(fā)羈旅之愁的,例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趙嘏的《商山道中》。
杜牧的這首《商山麻澗》寫于公元839年,當時他被授予左補闕一職,他自宣州(安徽)送弟弟杜顗至潯陽(江西)后,便沿長江溯流而上,途徑經南陽、武關、商山。
當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好時節(jié),所以當馬車進入商山的麻澗谷,詩人一下子便被眼前清新明媚的風光吸引住了,旅途的疲困頓時一掃而光,于是便有了這首絕美之作。
詩歌首聯(lián)由遠及近,由上而下,描繪了一幅堪比桃花源的田園風光圖。
舉目望去,群山環(huán)立,白云繚繞,霧靄霏霏,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五彩光芒;不遠處,是一片郁郁蔥蔥的垂柳,掩映著十多戶人家。
這開頭十四字便將讀者攝入了一種春意融融,生機盎然,寧靜悠遠的氛圍中,兩句詩足以籠罩全篇,可見詩人之功底。
接著的頷聯(lián)兩句,順著詩人的足跡,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詩人的馬車在山路上行進著,車輪轆轆,驚醒了草叢中的野雞和獐鹿,它們飛著,跳著,逃向遠處的林子;漸漸地,太陽下山了,牛羊、雞鴨在夕陽的余暉中回到了各自的窩中。
這兩句一直備受后人稱贊,一動一靜間,便將鄉(xiāng)村的升平氣象描寫到了極致。
再來看頸聯(lián)兩句,詩人的目光又轉向了黃昏中悠閑自得的村民們:只見一位壽眉長髯的老者,悠悠然地坐在大樹下,自斟自飲;身著大紅色衣袖的少女正將一朵野花插在鬢上,臨風搖搖,花香陣陣。
詩人截取了很典型的兩個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村民們的怡然自樂。
前三聯(lián),由景及人,無一處不彰顯了這個村莊的美好。
而這宛如世外桃源的畫面,又激起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最后的尾聯(lián)轉入抒情,“征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
從前三聯(lián)來看,詩人的感情基調應該是以“喜”為主,否則不會將景色寫得如此明麗,那么為何到了尾聯(lián)又轉為惆悵呢?
其實,聯(lián)想一下詩人此時的身份也就明白了,他是一個天涯漂泊的宦游人,即使此處再美,他也只是個過客罷了,淡淡的羈旅之愁一下子便涌上了心間,于是便出現(xiàn)了“溪邊書細沙”這樣一個惆悵的鏡頭。
整首詩來看,雖然隱隱流露出羈旅之愁,但其實全詩的整體風格還是明麗輕快的。詩人以蒙太奇的手法,通過巧妙的剪輯、組合,將商山麻澗的秀麗風光、村民們安樂的生活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有聲有色,令人身臨其境。
就像清人趙臣瑗在《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所言“披之如身入桃源,雖竟日坐臥其中,不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