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p>
從古至今,中國的文學一直有著屬于自己的發(fā)展歷程。哪怕身處封建社會,也依然無法阻擋文學的多樣性,甚至因為統(tǒng)治者的決斷反而讓文學在多個時代處于巔峰。作為文學形式之一的對聯(lián),更是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雖然關(guān)于對聯(lián)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將其歸于秦漢時期的桃符。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對聯(lián)的形式才真正出現(xiàn),人們開始在桃符上寫字。后來到了唐宋時期,文學高度發(fā)展,對聯(lián)也正式成為一種文學形式,不再限于從前的桃符和春聯(lián)。
一. 古代文人的清高雅興
在古代中國,人與人之間有著非常明顯的等級劃分,文人瞧不起商賈之家出身的人,認為他們的身上自有一股銅臭味;官宦貴族也瞧不起平民百姓,認為他們不過是下等人。在這樣等級鮮明的社會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看中的則是地位和身份,正如文人之間的聚會,基本上都是一些出身世家大族,并且真正具有才華的人。畢竟平民百姓想要憑借著自身才華參與到這樣的聚會當中,簡直可以說是自取其辱。
至于文人墨客之間的聚會,大多都是非常高雅的,他們會在春天選擇出游,聚集到野外的山林,亦或是曲水流觴之處,通過作詩或者是對對子等形式來展現(xiàn)出自己的才華。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真正才華橫溢的詩人或者是文學家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他們一生清高,或許曾向往踏進朝堂,但如果無法如愿,也不會感懷傷悲,而是寄情山水。北宋著名的詩人蘇軾就是這樣的存在,作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蘇軾的一生都值得后人去感慨。蘇軾自然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古代關(guān)于蘇軾的故事也不少,其中一個便是蘇軾進寺廟大喊“禿驢何在”,結(jié)果小和尚巧回4個字,就此成為千古絕對。
二. 蘇軾與佛印的結(jié)交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蘇軾與李白其實是非常相似的人,他們都有著非常出眾的文采,是文壇上的大家。然而,他們雖然一心想成為朝廷官員,像真正的為朝廷和百姓做事,但仕途卻非常的不順利。尤其是蘇軾,盡管踏進了朝堂,然而卻不斷的遭到貶謫,而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他的貶謫地瓜州。在瓜州的一座寺廟當中,有一位名叫佛印的禪師,他不僅通曉佛法,甚至還精通四書五經(jīng),是當?shù)胤浅S忻纳裢?/p>
對于這樣一個人物,蘇軾自然非常感興趣,在他主動拜訪之后,二人也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盡管佛印禪師在世人眼里只不過是一個和尚,但對于蘇軾而言,佛印卻稱得上是人生中的知己。畢竟佛印的才華出眾,無論是說話還是彼此之間的才學交流,都讓蘇軾感覺到非常的合拍,因此二者之間說話也沒有什么避諱。尤其是彼此之間相熟之后,蘇軾和佛印經(jīng)常在一起對對子,吟詩作對成為他們的一大樂趣。雖然佛印和蘇軾之間的關(guān)系極好,但蘇軾有時對佛印的稱呼卻會招人不滿,這之中就包括了佛印所在的寺廟當中的一位小和尚。
三. 小和尚的千古絕對
這個小和尚雖然只是一位掃地的小和尚,但他也是佛印的弟子,因此對于佛印禪師非常的尊敬,而這位小和尚與蘇軾之間,也有一段不得不說的小故事。原來,蘇軾有一次去找佛印的時候,剛進門就直接大喊:禿驢何在?禿驢指的自然就是佛印禪師,而蘇軾之所以如此不避諱,自然也是因為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很好,佛印也向來不會計較這么多。但這對于那位掃地小和尚來說,卻是對自己師傅極大的不尊敬,因此小和尚便回了一句:東坡吃草。
這句話看似是在回應蘇軾的問題,畢竟蘇軾問的是禿驢在何處,而小和尚的回答則恰恰對應禿驢在東坡吃草。但這只是人們的第一反應,蘇軾稍微仔細一想,便能夠明白其中的蹊蹺,因為蘇軾又名蘇東坡,這個東坡吃草看似在回答問題,其實是小和尚借助這4個字來表示對蘇軾的不滿,暗指蘇軾是驢。蘇軾與小和尚的這段對子,成為千古絕對,也讓蘇軾在心下警惕之時,暗自感慨小和尚的機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