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吐魯番的歷史濃縮了整個新疆的歷史。尤其是吐魯番的民族團結(jié)史,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tǒng),這里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孕育著各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這里優(yōu)良的歷史傳統(tǒng),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流芳千古的英雄偉人。額敏和卓就是其中之一。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額敏和卓,是近代歷史上維護民族團結(jié)的第一人。
額敏和卓是新疆吐魯番維吾爾貴族,其家世代統(tǒng)管和居住在魯克沁。祖父素丕和卓為喀喇和卓的阿訇,父親尼雅斯和卓為吐魯番的大阿訇。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軍西征準噶爾部,進軍至吐魯番,額敏和卓率眾投歸清朝,成為吐魯番地區(qū)重要首領(lǐng)。從此,額敏和卓開啟一位杰出愛國者的人生之路。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推動邊疆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一生是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一生。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八個兒子,除了長子努爾邁哈默特因病早殤生平不詳外,其余的七個兒子在平定準噶爾部分裂以及大小和卓叛亂活動中,屢立戰(zhàn)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獎和表彰。三子茂薩,四子鄂羅木札布先后任伊犁阿奇木伯克。六子伊斯堪達爾任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從額敏和卓受封郡王到清末,共傳位六代九人,時間長達一百五十二年。
額敏和卓最大的貢獻是一生三次參與平叛,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赤子之情和愛國之心。雍正十年(1732),為了躲避準噶爾部的報復(fù),朝廷將額敏所屬部眾八千多人內(nèi)遷甘肅瓜州(今安西縣),分居各堡,次年,封額敏為札薩克輔國公。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軍西征準噶爾,額敏和卓任向?qū)В嗜倨毂鴱恼?,直抵伊犁,作?zhàn)甚為奮勇。平定準噶爾后,額敏因軍功封鎮(zhèn)國公,次年九月,額敏和卓率部眾離開瓜州重返吐魯番。乾隆二十三年(1758),額敏和卓又參與了清軍平定羅尼都和霍集占大小和卓的叛亂。在庫車之戰(zhàn)中,額敏和卓親率兵丁,冒矢石攻城,被擊傷右顴,不顧傷痛,立下汗馬功勞。戰(zhàn)后,額敏和卓因戰(zhàn)功顯著,被清政府“加恩晉封郡王”,正式由貝勒晉升為郡王。從此,以額敏和卓為始祖的吐魯番郡王家族正式產(chǎn)生了。1764年,額敏和卓到北京朝覲,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見,“命乾清門行走”。翌年春,烏什發(fā)生武裝暴動。額敏和卓聽到這一消息后,立刻上奏,赴烏什作戰(zhàn)。額敏和卓和兩個兒子蘇來滿,茂薩在各地奔走,為平定烏什暴動作了很多工作,得到清政府賞賜獎勵,時年70歲。
乾隆三十七年(1772),朝廷批準在北京住了五年的額敏和卓返回家鄉(xiāng)吐魯番休養(yǎng)。已經(jīng)七十九歲高齡的額敏和卓,時時緬懷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祿、主政一方,都有賴于清朝皇帝的恩賜和祖國的統(tǒng)一,于是就萌發(fā)了修建一座塔,用以表示自己萬世不渝的念頭。乾隆四十二年(1777),額敏和卓病故。為表彰額敏和卓一生功績,乾隆皇帝曾在中南海紫光閣為其掛像,并親自為之題詞:
吐魯番族,早年歸正,命贊軍務(wù),以識回性;
知無不言,言無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轉(zhuǎn)移。
如今聳立在吐魯番市東郊葡萄鄉(xiāng)木納爾村的蘇公塔,就是額敏和卓和他的兒子蘇來滿建造的。這座承載著民族團結(jié)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傳世建筑,永遠記載著額敏和卓的豐功偉績,成為這位近代歷史上民族團結(jié)第一人的永恒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