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hinesehdxxxxvr,法国白嫩大屁股xxxx,高潮+国产,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首頁  >  文化歷史  >  文化觀察
硯是中國古代文人夢想的載體

作者:韓少華 · 2015-07-24 來源:東方早報

  正在舉辦的“惟硯作田: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首次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精品96件(組),尤以其中明清文人題銘硯、著錄硯與近世巨匠陳端友制硯為特色?!稏|方早報·藝術(shù)評論》在展覽前專訪了此次大展的策劃者、上海博物館工藝部研究員華慈祥,他說:“硯就是中國古代文人所有的夢想的載體,他們只有通過硯田的耕作來完成人生的愿望?!?/p>

高鳳翰銘田田端硯

  蘇軾詩曰:“我生無田食破硯”,在感慨宦仕艱難之余,也道出了東坡居士對硯的感情。硯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文房器用,在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與文明的傳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惟硯作田: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首次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精品96件(組),尤以其中明清文人題銘硯、著錄硯與近世巨匠陳端友制硯為特色。《東方早報·藝術(shù)評論》在展覽前專訪了此次大展的策劃者、上海博物館工藝部研究員華慈祥,他說:“硯就是中國古代文人所有的夢想的載體,他們只有通過硯田的耕作來完成人生的愿望。”

上博工藝部研究員華慈祥

  《東方早報·藝術(shù)評論》(下簡稱“藝術(shù)評論”):上海博物館擁有豐富而精美的青銅器、陶瓷與書畫收藏,在此次關(guān)于中國古代硯臺的特展之前,很多觀眾都不知道有這一批同樣精彩的古硯收藏。

  華慈祥:說到上海博物館的整個收藏體系,公眾比較熟悉的就是陶瓷、青銅和書畫,但在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就是我們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所負(fù)責(zé)研究的一批文物,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玉器、古代家具和少數(shù)民族館陳列的文物。

  因為陳列場地的局限,工藝研究部研究的文物中有很多門類還沒有常設(shè)陳列,都沒有在展覽。比方說,我們還藏有十分精美的漆器、犀角杯,以及文房四寶中的筆、墨、紙、硯等。

  上海博物館的硯臺收藏,雖然與青銅、陶瓷和書畫比起來還是有點兒差距,但是也有其特點。上海博物館的硯臺收藏共包括有三四百方硯臺,其中以明清時期的文人硯和陳端友制硯為主要收藏特色。另外,還有上海博物館考古部通過考古發(fā)掘,出土的一些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硯臺,其中包括漢代、唐代、宋代和明代的硯臺,這也是我們的收藏特色。

  除了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墨也是很好的,我們收藏有兩千多件墨。工藝部研究的這些文物,其中有很多門類都同樣體現(xiàn)著上海博物館的收藏水平。

  藝術(shù)評論:從三四百方硯臺中選擇一部分來做這次展覽,這個選擇標(biāo)準(zhǔn)是怎樣的?

  華慈祥:這次展覽的硯臺不到100方,大約是97方。我們的選擇標(biāo)準(zhǔn):一是考慮到整個中國硯臺發(fā)展的通史,要能體現(xiàn)硯臺的來龍去脈及其發(fā)展演變的進程,所以前前后后不同時期的都要有;二是要考慮上海博物館的收藏特點,肯定要把收藏中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展示,所以我們的重點是明清文人硯和陳端友制作的硯臺,此外還有部分考古出土的硯臺。

  另外,考慮到展覽的效果,我們要展示不同質(zhì)地的硯臺,否則全都是石制的硯臺,普通觀眾看著會覺得比較單調(diào)。因此,在展覽中還展示了銅制的、鐵制的、玉質(zhì)的、瓷質(zhì)的、水晶的等不同質(zhì)地的硯臺。即使是石頭的,我們也努力展示不同地方的硯臺,比如端硯、歙硯、洮河硯等,讓展覽從形式上更具有觀賞性、更好看。

  上海博物館的展覽面向公眾,肯定要顧及各個方面,雅俗共賞,既要顧及專業(yè)觀眾,也要顧及一般觀眾。也不能忽視青少年觀眾,我們這次做了一個多媒體柜配合展示陳端友制作的九龜硯,整個展柜就好像顯示屏,旁邊可以點擊,點擊之后,上面有3D圖像展示陳端友九龜硯。這種形式應(yīng)該會受到青少年觀眾喜歡的。

  這個展覽,我們注意到了通過多種形式來展示,一是剛剛說到的多媒體柜,另一個則是博覽推送,觀眾可以在展廳門口下載一個手機軟件,到展廳里面打開藍牙,走到每一件展品前,展品圖文就會通過藍牙發(fā)送到觀眾的手機上。這是上海博物館第一次使用這種信息技術(shù)。

  為了這次展覽,我們還拍了三部視頻:端硯、歙硯和澄泥硯的制作。我們展示的是硯臺,但是硯臺怎么制作的及其背后的故事無法在展柜中表現(xiàn)出來,所以我們通過這三部視頻來展示。我們?yōu)榱诉@三部視頻,也付出了很多精力,首先要選擇去哪里拍,比如澄泥硯,很多地方都做,要選擇最合適的拍攝對象。這三部視頻從去年開始拍,到展覽前兩天才剛剛放進展廳。

  一般的展覽,在每一件展品前面會有塊說明牌,牌子上寫的是品名、年代、出土地點或捐贈信息。而在這次的硯臺特展上,我們在每一件展品的說明牌上除了基本信息,還有一段文字,或是關(guān)于這件展品的信息,或是介紹一個關(guān)于的硯臺的小知識點。雖然,這次展覽陳列的硯臺還不到100方,但是整個展覽提供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們在展覽形式上不斷地想辦法來豐富內(nèi)容,目的是讓這個“小”展覽也能傳遞豐富的信息。

  藝術(shù)評論:這次展覽的展廳似乎是館內(nèi)最小的一間。

  華慈祥:是最小的展廳,但是就我們的陳列來說,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都非常飽滿。

  藝術(shù)評論:上海博物館收藏了很多陳端友制作的硯臺,能否介紹一下制硯大師陳端友?

  華慈祥:陳端友是上個世紀(jì)刻硯臺的人當(dāng)中最有名的,是一位制硯大師。他1959年去世,等于是近代跨到現(xiàn)代的一位人物。他制硯主要是在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最早能推到上世紀(jì)二十年代。在這一段時間里,他做的東西以寫實為主。陳端友制作寫生的硯臺,比如一只瓜、毛筍、螺螄,逼真寫實。在這方面,直到現(xiàn)在做硯臺的人沒有超過他的。現(xiàn)在很多制硯的人仍舊以他的作品作為學(xué)習(xí)模仿的材料,并且以做得像陳端友來作為自己的追求。他在制硯的人當(dāng)中地位相當(dāng)高,寫實象生的功底相當(dāng)扎實,他做一只瓜,看著就是一只瓜,把瓜上的一顆顆瓜籽以及各種各樣的紋理線條全都表現(xiàn)出來,這是他在深入觀察實物的基礎(chǔ)上才做到的。在我們這個展覽中,陳端友制作的硯臺肯定會成為觀眾看得最多的展品。無論是對于制作硯臺的人,還是一般的普通觀眾,一進展廳就會注意到陳端友的作品。

  “惟硯作田: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現(xiàn)場

  藝術(shù)評論:這些陳端友制作的硯臺是來自捐贈嗎?

  華慈祥:是我們征集的。我們這次展出的大部分硯臺都是上海博物館自上世紀(jì)50年代開始征集的藏品。

  藝術(shù)評論:現(xiàn)在市場上還能看到陳端友的硯臺嗎?

  華慈祥:陳端友制硯有兩種風(fēng)格,一種是我剛剛介紹的那種逼真寫實的,另一種則是一種幾何形,如長方形、圓形等,一面是帶墨池的硯面,背面往往刻古器物,比如一把提梁卣之類的。

  陳端友一生刻硯,比較準(zhǔn)確地估計應(yīng)當(dāng)是在100方以內(nèi),流通十分少。上博收藏有30多方,幾乎他制作的最好的硯臺都在上博了。

  后一種背后刻有古器物的,市場上曾經(jīng)有出現(xiàn)過,而上博藏的這一批寫實逼真的硯臺在市場上則根本沒有出現(xiàn)過了。

  藝術(shù)評論:陳端友制的硯也屬文人硯嗎?

  華慈祥:對陳端友制硯,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和各種各樣的觀點,這是一個可供大家討論的問題,有人說他很匠氣,東西做得那么像,不似中國畫那種寫意、更加有內(nèi)涵,而比較接近油畫;也有人則認(rèn)為,說他沒有創(chuàng)意是不對的,他做這些東西是自己創(chuàng)作出來的,何謂匠意,那是指重復(fù)人家的東西,比如師傅讓他這條線這么走他就這么走,但是陳端友制作的硯臺,與之前的中國硯臺路子不一樣,他有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手段才能把它表現(xiàn)出來。因此也有人說他在制硯上就像一座高山,讓后人逾越不了,只能高山仰止。

  對陳端友制硯,有各種各樣的看法與觀點,上海博物館現(xiàn)在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展示,也是一個供大家來討論的機會。

清康熙御制雙螭紋松花石硯

  藝術(shù)評論:您怎么理解明清文人硯的氣息?文人硯與匠人的作品有什么差別?

  華慈祥: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硯臺中,明清文人硯是一大特色。我們收藏有一些明清很有名的文人的硯臺,比如陳洪綬、沈度、張燕昌、紀(jì)曉嵐、高鳳翰、張廷濟和吳昌碩等刻銘的硯臺。其中有兩方硯臺——高鳳翰的“田田端硯”與紀(jì)曉嵐的“螭紋端硯”,都是所謂的著錄硯,高鳳翰與紀(jì)曉嵐都有關(guān)于硯臺的著作,高鳳翰的《硯史》和紀(jì)曉嵐的《閱微草堂硯譜》上分別收錄了這兩位收藏的硯的拓圖。我們收藏的這兩方硯臺與拓圖對比是一樣的。在我們收藏的硯臺,尤其是文人硯中,這種著錄硯是價值最高的,因為它沒有爭議,流傳可靠。

  說到文人硯,它不一定追求工怎么好、花紋怎么巧,它追求的更多是硯臺本身的造型、線條與其上文人的刻銘。

  古代文人在看到這么一塊石頭之后,有自己的想法了,要抒懷了,要表達其認(rèn)識了,就會寫一段銘文,多數(shù)情況下他不是自己刻,而是再請工匠來刻,以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志向。

  有一些文人硯,幾乎沒有復(fù)雜的刻工,不雕琢,或者半雕半璞,他們覺得這種簡樸的造型更加符合他的志向,這種文人硯估計也會受到很多觀眾的欣賞。畢竟這些都是歷史上很有名的文人,觀眾們可能曾經(jīng)欣賞過他們的畫或書法。比如我們都看過陳洪綬的書法,但是陳洪綬銘的硯臺觀眾之前可能就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因此這也是展覽的一大看點。有很多書畫家應(yīng)該也會對文人硯的展示感興趣。我想,現(xiàn)在的書畫家哪怕平常沒有機會用到此類硯臺,但是應(yīng)該仍然是對此有向往的。

  藝術(shù)評論:能介紹下硯臺在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嗎?

  華慈祥:這可以從我們展覽的題目“惟硯作田”來說。蘇東坡有一句詩:“我生無田食破硯”,對很多破落的文人來說,現(xiàn)實中沒有田地可以耕種,硯是他惟一的田地,他只能通過硯田的耕耘來有所收獲,來成就他的理想,所以我們從“惟硯作田”來破題——硯就是中國古代文人所有夢想的載體,他只有通過硯田的耕作來完成人生的愿望。

  藝術(shù)評論:文人的墓葬中也會陪葬他生前用過的硯臺嗎?

  華慈祥:目前出土的實物比較少,還不能這么下定論,這需要一定量的數(shù)據(jù)。

  比如,上海朱守城墓出土了一套文房用具,我們這次也展示了其中的硯臺。那么,說到朱守城,可以說他一定是很喜歡文房用品,所以才會用文房用具陪葬。從這個個例上來說,可以說他認(rèn)為硯是他人生的伴,一定要帶入地下世界,但不能說這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

高鳳翰銘田田端硯

  藝術(shù)評論:有所謂“四大名硯”,這一說法大約是什么時代形成的?

  華慈祥:現(xiàn)在所謂“四大名硯”,更多的是一種后期的說法,這種說法類同于“四大美女”,中國傳統(tǒng)上喜歡湊“四大”出來。

  一定要考證“四大名硯”的說法產(chǎn)生的具體時代,我估計是比較晚的,不會是很早的時代。其實,我們的名硯遠遠不止“四大”,但“四大名硯”這個說法讓大部分人都以為應(yīng)該只有這四種。即使是“四大名硯”,也有不同的說法,其中端硯、歙硯和澄泥硯是都有的,但第四種,有一種說法是山東青州的紅絲硯,另一種則說是洮河硯。

  我覺得作為名硯,要有相當(dāng)?shù)氖褂脭?shù)量,從這點來看,端硯、歙硯位列四大的前兩位是沒有問題的。

  藝術(shù)評論:今人對于硯臺的審美,是否受到清代宮廷趣味的很大影響?江南地區(qū)文人對于硯臺的欣賞趣味與宮廷的趣味有什么不同?

  華慈祥:清代宮廷的趣味,體現(xiàn)得最多的在于松花石硯。松花石硯上面有更多做工,也更加考究,包裝也更加精美,甚至連硯臺的蓋子都做得很漂亮,蓋子上還有很多紋樣和雕工。清代宮廷的趣味應(yīng)該是更多考慮紋樣、雕工及質(zhì)地的精美。反過來,從我們這次展覽所陳列的文人硯看江南文人多用硯,能發(fā)現(xiàn)其更注重材質(zhì)、喜歡造型的簡樸以及上面的銘文,充滿了文人氣息,確實與清代宮廷的審美是兩種不同的。

  這次展覽也有一方松花石硯展示,能看到其蓋子上就是“滿工”。

  藝術(shù)評論:關(guān)于硯臺的保存,是否對環(huán)境的要求沒有其他種類那么苛刻?

  華慈祥:對,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中,流傳下來數(shù)量最豐富、收藏界認(rèn)識最深的就是硯臺。這就是因為硯臺比較容易保存,而其他三樣都比較不好保存。大部分硯臺的主體是石頭,保管要求比較低。

  藝術(shù)評論:目前市場上,古硯臺作假是否也很多?

  華慈祥:有的。其中燒制的比較少,仿端硯、歙硯、文人硯比較多。但辨別起來還是比陶瓷玉器等要簡單一些。

  藝術(shù)評論:繼硯之后,上海博物館工藝部還有沒有計劃繼續(xù)就文房領(lǐng)域推出展覽?

  華慈祥:這要看上海博物館的總體計劃。另外,墨的展覽對溫濕度的要求太高。墨基本上很少敢放出來展示,溫濕度一變化它馬上會發(fā)霉。所以,首先要考慮對陳列的要求,再說了,即使控制好溫濕度,放在外面時間長了墨總歸會有些不對勁的地方,墨太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了。墨是有機物,有機物陳列是最難的,陶瓷青銅的要求相對比較低點兒。

  鳳翰銘田田端硯

    清雍正丁未年(1727年)

  長13厘米、寬11厘米、高2厘米

  硯身雕綠黃色蓮葉三片,筋脈分明,翻卷自如,而以硯堂為蓮池,硯右側(cè)刻“田田”二字,下有隸書銘“南村畫硯”,背面隸書銘“翡翠屑金,香露泛碧,中通外直,為我守黑,漸之摩之,君子之德。”“髯高”篆文印,左側(cè)刻“丁未”年款,為雍正五年(1727年)。附紅木硯盒。

  硯名“田田”原意指蓮葉盛密狀?!稑犯娂は嗪透柁o一·江南》云:“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焙笠隇樯徣~。宋姜夔《念奴嬌》詞:“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惫仕^“田田”端硯亦即蓮葉形端硯。

  高鳳翰(1683-1748年),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以書畫篆刻聞名,富收藏,精鑒別。尤為嗜硯,藏硯千余方,擇其佳者,題銘撰記,手書后大多自行琢刻,有《硯史》一書傳世。

  田田硯著錄于高鳳翰《硯史》摹本第九,旁有題:“此研為紫端石,而上多綠脈文理,則天成田田葉也。余因其似,倩能手成之,即名田田研而為之銘,如此?!甭淇睿骸澳洗遄R”,下有“事到可傳皆是癖”篆書印。田田硯成于雍正五年(1727年),為傳世最早的高鳳翰銘硯。硯祇以“綠脈文理”, “天成田田葉”,追求自然天作,有超凡脫俗的意趣。

    紀(jì)昀銘螭紋端硯

  清嘉慶甲子年(1804年)

  長15.4厘米、寬10.7厘米、高1.9厘米

  橢圓形,色呈紫紅,為老坑石,有魚腦凍,金線、火捺等石品。硯面平坦,開橢圓形墨池與硯形呼應(yīng),墨池周緣起邊,圍繞著墨池浮雕有雙螭紋。雙螭相向,張口大鼻,螭身已趨圖案化,尾相交。硯背平,有行書銘:“和庵至廣東巡撫還京,以此硯贈余曰:‘端溪舊石稀若晨星,新石之佳者則以此為上品矣?!裉撘嘌裕骸ㄊ帽M,新硯公采于婺源’,然則端紫羅文同歸于盡,又何必紛紛相軋乎!嘉慶甲子(1804年)四月曉嵐記,時年八十有一?!?附紅木硯盒。

  紀(jì)昀(1724-1805年),清直隸獻縣人,字曉嵐,號石云,又號春帆,道號觀弈道人。乾隆十九年進士。三十八年被舉為四庫全書館總纂,并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嘉慶間官至協(xié)辦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保。謚文達。另有《紀(jì)文達公文集》、《閱微草堂筆記》。紀(jì)曉嵐晚年對集硯成癖,每見罕奇,必欲刻意求之,曾以“九十九硯”名其齋。后將藏硯集拓為集,名曰《閱微草堂硯譜》。

  此硯即著錄于《閱微草堂硯譜》。

   更多精彩:《凱風(fēng)智見:天馬與蠶-開辟絲路的異域傳說  

分享到:
責(zé)任編輯:風(fēng)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