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川菜、川人……歲月變遷,滄海桑田。那些承載了老成都時光的老行當,如今也變得迥異,那些可觸摸的流年正在漸漸消失。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如今當然沒有這些行業(yè)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停駐在成都人們心頭活色生香的舊成都仍躍然紙上。
魚市:成都不是水城,水產(chǎn)品種甚少,但老成都人不愁沒有魚吃
老成都泥鰍黃鱔之類絕不象今天這么貴重,一般人都吃得起。加之成都有錦江和解玉溪,鰱魚鯽魚甚多,絲毫不稀罕。除了走街串巷賣魚的,老成都還有南門大街、湖廣館街的魚市蝦市。拂曉之時,城內(nèi)城周以捕魚蝦為生的人便擁入魚市蝦市,開始忙碌的一天。但成都人的飲食習慣似乎重豬肉輕魚蝦,對魚的烹調(diào)相對簡單,其實魚蝦的營養(yǎng)價值并不低于豬肉雞肉,今天的成都人才發(fā)現(xiàn)不起眼的泥鰍、黃鱔原來還是高蛋白的食品。
竹器: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竹子是南方的植物,竹器也多用于濕潤的南方,北方較為干燥竹器易爆裂散架。即便是在成都,竹器和任何東西一樣,用久了也會壞。譬如竹椅的靠背坐墊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只腿瘸了,筲箕的邊張開了,竹籃烘籠的蔑條掉了,馬架子坐的竹條斷了??梢粤糁?,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舊如新。修竹器的帶著一捆竹子、蔑條和工具四方游走,不愁找不到生意,因為竹器在成都人的生活里實在是太重要了。從吃飯用的筷子、買菜用的籃子到廚房里的系列炊具、桌椅板凳、曬衣服的竹竿、出行的箱子竹篼、掃地的掃把,無一不是竹。
涼席:老成都人睡的涼席是用竹蔑條編成的,光滑熨貼,最為舒服
隨著季節(jié)的變換,人們的需求也相應有所不同。冬天圍爐取暖,夏夜樹下納涼,極富情調(diào)。老成都的夏天,就有許多“出賣清涼”的職業(yè),有專在茶館理發(fā)鋪等公共場所為人搖扇,充當別人的“電風扇”的,有賣涼悠悠甜滋滋的冰粉涼水的……老成都人睡的涼席是用竹蔑條編成的,炎熱夏季,人的肌膚緊貼竹子,真是萬分的愜意。摩挲久了的舊涼席,光滑熨貼,最為舒服,所以即使它用壞了,那時也有人帶著蔑條沿街吆喝“補扇子”、“補涼席”,勤儉的老成都人也舍不得扔,便請補涼席的師傅重新修好,花錢不多,又可繼續(xù)使用。
水桶:那時沒有自來水,需用水桶去提水,老成都人家家戶戶離不得水桶
老成都人幾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耐用消費品,哪怕是鍋碗瓢盆,筷子刷把,幾十年不換,說不定還是傳家寶。水桶也不例外。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斷然不會拿那木塊來當柴燒。若是小毛病可以自己動手修理,大毛病就讓專業(yè)箍桶匠來醫(yī)治。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內(nèi)壁甚至還有一層滑滑的青苔。今天的桶已經(jīng)由木桶到白鐵皮桶、鋁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里木桶已幾近淘汰,桶的功能已轉(zhuǎn)變,絕少用來挑水。
代客冒飯:面館里的一項便民措施
老成都服務行業(yè)的周到細致頗有人情味,茶館里賣香煙的可以論支賣,賣水人挑的是河心水,碗破了有人補,刀鈍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撿瓦,天冷了有人出賣溫暖,天熱了有人出賣清涼……面館里還有一項便民措施:代客冒飯。顧客帶碗冷飯,館子里會用面湯將飯冒得熱氣騰騰而不收分文。若是兜里還有幾個小錢,也可以來碗素面肥腸煮涼粉什么的做菜。這種吃法今天的人可能聞所未聞,身處快節(jié)奏的今天,那種人情味也漸漸消失了。
時光流轉(zhuǎn),老街巷面貌不斷更新,老成都記憶中的它們也時移世易。成都,溫潤著歷史文化的名城。此去經(jīng)年,還是最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