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源于東方古國,一種遮陽蔽雨的編結帽,具體起始于何時已不可考,但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至今在山村水鄉(xiāng)仍隨處可見。
采茶要頭帶斗笠、腰拴竹筐,遮了陽又蔽了雨,清風偶爾吹起,解下斗笠,那一刻,似乎擁有了整個自然。
茶席中的斗笠——斗笠杯
斗笠杯,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杯身的線條極為簡雅,大開大合的線條表達著粗放淳樸的民風。
斗笠碗杯源自宋代,蘊藏著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底蘊,是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一款茶杯。持斗笠杯品茶,猶如姜尚釣于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于平凡中窺大智之道。每逢和摯友共飲,用那盞胭脂紅的斗笠杯品茶,心里多少有些感概,怎么渾身流動著道韻的茶,到了我這里卻失了靈性。讀了田園詩,看了山水畫,我便明了,與他們相比,我還在牙牙學語,欠的太多。
田園詩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他們,詩歌里的那些主角,早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心超然物外,或是追求早已刻骨銘心,不會彷徨不安,舉手投足間自然流露出各自的從容自在。而我,還在為五斗米而折腰,勞筋骨,餓體膚,可天何時才將降大任于某君也?不過,我堅信,總有一天,人在草木間,是茶,而我是那人。
山水畫中,憑江垂釣的漁翁,頭上總是少不得一頂斗笠。因為斗笠是田園生活的縮影,寧靜,安詳,流露著一股自由閑適,不由讓人心安,充滿向往。
千百年來,精巧的斗笠杯碗也沾了斗笠的光,被古人賦予了一種逸然世外,天高云淡的道韻。甚至很多文人雅客認為用三才蓋碗泡茶、斗笠杯品茶,才能充分體會茶道的韻。如今尚存的茶道流派,都對斗笠杯用情頗深。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清朝極品敗家子之載澄》
《凱風智見:歷史上那些“了不起”的羊肉》
《凱風智見:說理論事總是從“土豆說起”》
《文史新說:是誰“鎮(zhèn)壓”了宮崎駿的偶像張光宇》
《文史新說:東京汴梁 城摞城背后的王朝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