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銅器的名稱,由于很多器皿現(xiàn)在都不再使用了,所以伴隨著這些器皿的名字也就成了生僻字。
1、銎[qióng](音窮),指古代兵器或工具上安裝柄把的孔,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解釋為“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
2、盉[hé](音和),盛酒器和盛水器,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后有鋬[pàn],有蓋,下多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氨B,調(diào)味也。”——《說文》,即是用于調(diào)和酒味濃淡的器物,為酒器。
3、鏃[zú](音族),箭頭,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獫h·賈誼《過秦論》。
4、簋[guǐ](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xiàn),延續(xù)到戰(zhàn)國時期。“簋,黍[shǔ]稷[jì]方器也”――《說文》。
5、甗[yǎn](音演),是蒸食器,分上下兩部分甑[zèng]和鬲[lì],有的是連體,有的是分開的。
6、敦[duì](音對),古代用來盛放黍[shǔ]、稷[jì]、粱、稻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jié)合發(fā)展而成。
7、轙[yǐ](音移),古代馬車構(gòu)件。馬車的車衡兩側(cè)各裝一件銅轙,馬嘴上的韁繩分別從四個轙孔中穿過到達(dá)駕車者手中,可避免韁繩纏繞在一起。
8、罍[léi](音雷),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9、鬲[lì](音力),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后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lǐng),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shù)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棱。
10、軎[wèi](音未),古代車上的零件,青銅制,形如圓筒,套在車軸的兩端。軎上有孔,用以納轄。亦作“轊[wèi]”。
11、甑[zèng](音贈),古代炊具,多為陶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12、箅[bì](音必)。所以蔽甑底者也。從竹,畀聲。——《說文》。按,甑以蒸飯,底有七穿以竹席蔽之。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片狀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