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xiàn)了遠古先民對自然、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和愿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shù)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上古神話從產(chǎn)生的時間來講,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學各文學形態(tài)中最早的,但它卻一直持續(xù)影響了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許多方面。單在先秦文學中的《詩經(jīng)》、《左傳》、《莊子》、等先秦古籍中就記載了比較豐富的古代神話,以及神話內(nèi)容的變形和發(fā)展。那么,上古神話有哪些?它們有何豐富內(nèi)涵?讓我們共同走近。
一、盤古開天辟地
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
但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盤古。盤古在雞蛋中足足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于從沉睡中醒來了。
他睜開眼睛,只覺得黑糊糊的一片,渾身酷熱難當,盤古發(fā)起怒來,抓起一把與生俱來的大斧,用力一揮,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大地。
二、女媧造人
傳說女媧用泥土仿照自己創(chuàng)造了人類。
又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
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chuàng)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zāi)。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chuàng)世神和始祖神。
三、伏羲畫卦
伏羲時常盤坐卦臺山巔,苦思宇宙的奧秘。
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后,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卦分明,閃閃發(fā)光。
這時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輝四射。
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已。
四、神農(nóng)嘗百草
神農(nóng)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傳說身體透明,頭上長有兩角,即牛頭人身。
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后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lǐng),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fā)明了五谷農(nóng)業(yè),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nóng)。
五、夸父逐日
相傳在黃帝王朝時代,夸父族首領(lǐng)想要把太陽摘下,于是開始逐日,和太陽賽跑,在口渴喝干了黃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澤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軀化作夸父山。
六、雷澤華胥
相傳,雷澤神剛烈威猛,專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龍身,神通廣大,雷澤神得知女媧造人,并按女媧自己的模樣造了圣女華胥,便懷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華胥一族所在,終于在昆侖東南相見。
為試探心意,在華胥圣女行進的前方,用腳踏出了一個巨大的腳印,最終華胥走進雷澤神的腳印,有情人終成眷屬,誕下天帝伏羲(讀:xī)。
七、西圣王母
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相傳王母住在昆侖仙島,王母的瑤池蟠桃園,園里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瑤池圣母、西王母。
八、精衛(wèi)填海
相傳太陽神炎帝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名字叫瑤姬,小女兒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宮無聊,有一天,女娃駕船游東海而溺,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鳥,棲息在發(fā)鳩山,發(fā)出“精衛(wèi)、精衛(wèi)”的悲鳴,人們便將此鳥叫作精衛(wèi)鳥。
精衛(wèi)銜草石由發(fā)鳩山飛往東海投入,誓言要填平東海。后人常用“精衛(wèi)填?!边@句成語,比喻既定永恒目標,更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后盾。
九、北溟鯤鵬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這鯤鵬精于變化,通靈萬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為九天鯤鵬。
十、千年應(yīng)龍
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yīng)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相傳應(yīng)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并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dǎo)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yīng)龍,因此應(yīng)龍又是禹的功臣。
十一、羲(讀:xī)和御日
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古神話傳說,太陽乘坐六龍牽拉、由羲和駕馭的車,每日在天上行走。
現(xiàn)以“羲和馭日”借指日月旋轉(zhuǎn),周而復(fù)始,亦喻時光易逝。
十二、常羲沐月
常羲又被稱為“女和月母”,因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稱之為“月母”,而所謂“女和”,則大概是因為她擔當著調(diào)和陰陽的重任。
陰陽合歷方便百姓使用,說到這里,就可明白月神常羲為什么叫“女和月母”了,因為常羲負責制定陰歷月份,因此她必須保證陰歷月份能夠與陽歷的季節(jié)相協(xié)調(diào),也就是說調(diào)和陰陽,所以以“女和”為名。
常羲所從事的仍是維護宇宙之秩序的工作,所以也屬于創(chuàng)世之神之列。常羲為少昊之母,她與姐姐羲和開創(chuàng)了新天地。
十三、后羿射日
后羿,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方族有窮氏的首領(lǐng),善于射箭。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于游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quán)操縱于后羿之手。
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后來被親信“寒浞”所殺。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
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死了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十四、嫦娥奔月
嫦娥是為了保護老百姓不被逢蒙所害,吃了仙藥,奔月升天的。所謂嫦娥,是一個神話人物選自東漢高誘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
后羿的妻子姮娥,演變?yōu)閭髡f中的嫦娥、后羿的妻子。
十五、吳剛伐桂
相傳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shù)?!?/p>
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就馬上愈合,日復(fù)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十六、東圣王公
東王公與西王母共為道教尊神的東王公,又稱“木公”,“東華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
原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男神,后經(jīng)道教增飾奉為男仙領(lǐng)袖,南、北二宗則奉為始祖。
十七、刑天斷首
刑天是山海經(jīng)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zhàn)打敗之后,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
當時,蚩尤起兵復(fù)仇,卻被黃帝鏟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最后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
而沒了頭的刑天并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并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zhàn)斗。
十八、共工觸天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領(lǐng)蝦兵蟹將,向火神發(fā)動進攻?;鹕褡H隈{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zhàn)。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災(zāi)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這場大戰(zhàn)。后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跡,大地重回正常。
十九、女媧補天
女媧氏,一位美麗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樣苗條。女媧補天的故事和盤古開天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
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蕩了。兩個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zhàn),結(jié)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媧用五彩石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
二十、臾區(qū)劃五行
又作鬼容區(qū),號大鴻。傳說上古醫(yī)家,黃帝臣,曾佐黃帝發(fā)明五行,詳論脈經(jīng),于難經(jīng)究盡其義理,以為經(jīng)論
二十一、火神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國上古帝王,以火施化,號赤帝,后尊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時三皇五帝五帝之一(有爭議),葬衡陽市南岳區(qū)。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衡山,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相傳名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
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語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詞。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陽,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稱為祝融峰。
二十二、金正蓐收
蓐收為秋神,左耳有蛇,乘兩條龍。
是為白帝少昊的輔佐神,有人說蓐收為白帝之子。還有說他是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名,司秋。
據(jù)《淮南子·天文篇》載“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說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樓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與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兩座牌坊同時在西岳廟出現(xiàn)。
《山海經(jīng)》又說∶“蓐收住在泑山”。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在山上可以望見西邊太陽落下的地方,那時的光氣乜是圓的。管太陽下去的神叫紅光,據(jù)說這就是蓐收。
二十三、水正玄冥
古官名。五行官之一。《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姓氏,封為上公,祀為貴神……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二十四、鯀布息壤
鯀: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人物,黃帝的后裔、玄帝顓頊的玄孫,是夏朝開國君主大禹的父親。
息壤:傳說中一種能自己生長、永不耗減的土壤?!渡胶=?jīng)·內(nèi)經(jīng)》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p>
二十五、木正句芒
句芒,或名句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fā)芽生長,少昊的后代,名重,為伏羲臣。
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
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后來竟一點影響也沒有了。不過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他:他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zhí)柳鞭,亦稱芒童。
二十六、金睛無支祁
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危害百姓。
大神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作怪,風雷齊作,木石俱鳴。禹很惱怒,召集群神,并且親自下達命令給神獸夔龍,擒獲了無支祁。
無支祁雖被抓,但還是擊搏跳騰,誰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鐵索鎖住了他的頸脖,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鎮(zhèn)壓在淮陰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同時無支祁亦是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野生猴哥一只)
二十七、誅除相繇
相繇,也作“相柳”,是傳說中水神共工的部下,相繇蛇身而九首。所到之處皆被他吃的一干二凈,并且將土地化為沼澤,這種沼澤的水有毒、無法飲用,因此相柳所到之地都變?yōu)闊o人區(qū),連動物也不能生存。
在共工被禹消滅之后,相柳繼續(xù)危害人間,禹數(shù)次將它擊敗,相繇被大禹殺死后,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化成了蛇。但是相柳的血卻污染了土地,使莊稼不能生長。 相柳的傳說象征著大禹治水工作的反復(fù)性和水災(zāi)給古代人帶來的危害。
二十八、玄鳥生契
在遠古的黃河之濱,一只“玄鳥”唱著歌兒從空中飛來,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想――它是天的使者,原始部落的人們一個個對它頂禮膜拜。一個叫簡狄的女人,吞服“玄鳥”下的蛋后,懷孕生下一個兒子叫契。契,即是閼伯,就是傳說中的商之始祖?!对娊?jīng)·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就是“玄鳥生商”的美麗故事。
二十九、倉頡造字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8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還有李煜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jié)繩”。
在此以前,人們結(jié)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jié),小事打一小結(jié),相連的事打一連環(huán)結(jié)。后又發(fā)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jié)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yīng)需要,這就有創(chuàng)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黃帝時是上古發(fā)明創(chuàng)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fā)明了養(yǎng)蠶,還發(fā)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chuàng)造出一種文字來。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
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cè)影畫的……倉頡首創(chuàng)文字的事后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
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三十、燧人取火
“燧人氏”,發(fā)明鉆木取火的方法。讓人們享受到光明,讓人們無須生活在黑暗中,他的事跡是對人類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頌歌。
人征服了火,火磨煉了人,人成了星際間的萬物之靈。
三十一、炎帝耕播
上古時代頻繁的遷徒,繁重的勞動,先民們疲憊不堪。為了讓部落能夠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炎帝決心改進耕播種和種植方法。
《易經(jīng)·系辭》說,神農(nóng)“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抖Y·含文嘉》說,神農(nóng)“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nóng)制作耕播工具------耒耜(讀:lěi sì])。
三十二、蠶馬獻絲
黃帝在戰(zhàn)勝蚩尤以后非常地高興,于是命令手下的樂官演奏樂曲,讓戰(zhàn)士們隨著音樂跳起雄壯威武的舞蹈,以此來慶祝自己的勝利。
就在黃帝作樂慶功時,天上下來了一位神仙。她手里拿了兩捆細絲。一捆顏色像金子一樣燦爛,一捆顏色像白銀一樣耀眼。
女子自稱是蠶神,特地把精美的蠶絲獻給黃帝。蠶神是一個美麗的女子,惟一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她身上披著一張馬皮。這馬皮就好象長在她身上一樣,而不是穿在身上,根本不能取下來。
如果蠶神把馬皮左右收攏一些,那么馬皮就整個地將她包圍,女子就會變成一條白色的蟲,長著馬一樣的頭,人們稱為蠶。
三十三、嫘祖始蠶
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lǐng)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fā)明了養(yǎng)蠶,為“嫘祖始蠶”。
三十四、有巢構(gòu)木
莊周說:“古者禽獸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莊子·盜跖》韓非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gòu)本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酚谐彩鲜莻髡f遠古發(fā)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三十五、隸首作數(shù)
隸首,黃帝史官,始作算數(shù)。黃帝統(tǒng)一部落后,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造舟車,生產(chǎn)蒸蒸日上。
物質(zhì)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jīng)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jié)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
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lǐng)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jié),短少了3張。
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shù)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lǐng)的事也經(jīng)常發(fā)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隸首于是窮盡智慧,用龜殼和珍珠,發(fā)明了最早的“算盤”。
三十六、風后指南
風后是黃帝的第一任宰相。發(fā)明了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
它利用差速齒輪原理,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yīng)不同,它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tǒng),根據(jù)車輪的轉(zhuǎn)動,由車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zhuǎn)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三十七、常先制鼓
傳說黃帝身邊有個大臣,名叫常先。他發(fā)明了很多狩獵工具。有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一個木墩上。
這個木墩是空的,有一摟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此事忘了。野牛皮經(jīng)過長時間暴曬后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
有一天,王亥正在馴馬,有個名叫賈齊的年輕人,無意發(fā)現(xiàn)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手隨便拍了一拍。誰知這一拍竟發(fā)出咚咚的響聲。賈齊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
賈齊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雙手使勁擂了起來,結(jié)果發(fā)出聲音像雷鳴一般。王亥的馬聽到這聲音,一受驚,沖出木欄,全部跑掉了。
王亥氣沖沖地趕來,一把抓住賈齊就打,邊打邊問賈齊敲的是什么。這時,常先趕來,把兩人勸開,問明了情況,才恍然大悟。原來,賈齊敲的就是他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
三十八、伶?zhèn)愒炻?/strong>
伶?zhèn)?黃帝樂官,是發(fā)明律呂據(jù)以制樂的始祖?!秴问洗呵铩す艠贰酚械囊欢斡涊d,說伶?zhèn)惸M自然界的鳳鳥鳴聲,選擇內(nèi)腔和腔壁生長勻稱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著“雄鳴為六”,是6個陽律,“雌鳴亦六”,是6個陰呂。
《古樂》篇還記載了伶?zhèn)愔茦返膫髡f。記載中對黃帝以前氏族社會的樂舞,只列其內(nèi)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稱;氏族社會進入父系之后,自伶?zhèn)愖鳌断坛亍菲?,始有專用樂名?/p>
三十九、嫫母磨鏡
嫫母,黃帝妃。相傳,人類使用第一面鏡子就是嫫母發(fā)現(xiàn)制作。嫫母貌丑,從來不去水邊梳妝,整天勞作。
有一次,彤魚氏和嫫母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發(fā)現(xiàn)石頭堆里有一塊明光閃閃的石片,陽光一照非常刺眼。
取出一看,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這塊石片上。她悄悄把這塊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黃帝宮里乘周圍無人,又把石片取出來,發(fā)現(xiàn)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樣。
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廠房,找了一塊磨石,把石片壓在上邊反復(fù)磨擦,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來一照,比剛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還是那樣丑。她又磨了一陣子,拿起來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
嫫母自言自語的嘆息說:“看來面丑不能怪石片(鏡子)?!睆拇嗣刻煸缟掀饋恚罩?,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來。
時間一長,嫫母也大意了,被黃帝知悉,輕手輕腳走到嫫母身后,發(fā)現(xiàn)嫫母一手拿著什么東西照著自己,一手向臉上貼藥。黃帝走向嫫母身后,頭貼近嫫母的肩膀,剛要仔細觀看,不料,嫫母驚呼一聲!她發(fā)現(xiàn)石片上出現(xiàn)了黃帝面孔。
扭頭一看,才知黃帝站在她的身后。黃帝問嫫母:“你手里拿著什么東西。”老實忠厚的嫫母,一聽黃帝問話,知道此事絕不能哄騙黃帝,噗嗵一聲跪在黃帝面前。
嫫母把發(fā)現(xiàn)這塊能照人的石片,從頭至尾向黃帝訴說了一遍,懇求黃帝寬恕她。黃帝聽罷,哈哈大笑,雙手攙起嫫母說:“這是你一大發(fā)現(xiàn),你不但沒錯,還立了一大功!”鏡子就此誕生。
四十、共鼓鑿舟
共鼓,黃帝賢臣,一次山洪暴發(fā)原來,有棵大樹和共鼓被洪水一直沖下山,卷進一條大河里。他抓住這棵大樹,始終沒有放開。
當他兩緩過氣來發(fā)現(xiàn)洪水不論怎樣上漲,這棵大樹始終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原來,這棵大樹半面子都是空的。于是靈感泉涌,鑿木為舟。
四十一、岐伯修醫(yī)
岐伯,中國傳說時期最有聲望的醫(yī)學家,《帝王世紀》:“(黃帝)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yī)療疾,今經(jīng)方、本草、之書咸出焉”。
宋代醫(yī)學??睂W家,林億等在《重廣補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表》中強調(diào):“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
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yè)傳之,而《內(nèi)經(jīng)》作矣”視今傳《素問》基本上乃黃帝問,岐伯答,以闡述醫(y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氏高深的醫(yī)學修養(yǎng)。中國醫(yī)學素稱“岐黃”,謂“岐黃之術(shù)”,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四十二、鹿女降龍
傳說黃河上游仙洞之中,有一鹿仙女,心地善良,好濟困扶危。聽聞下游黑龍?zhí)吨校瑵摲粭l黑龍,經(jīng)常興風作浪,驚擾行人,還溯河而上傷害鹿群,鹿仙女為百姓及鹿群安危,降服黑龍為其坐騎。
后邂逅唐堯,誕下丹朱后,因與黑虎仙之爭,為天地所迫隱居深山。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四十三、皋陶造獄
傳說我國的第一部《獄典》就由皋陶制定,他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大禹,禹看后覺得很好,就讓皋陶實施。
《獄典》歸納了偷竊、搶劫、奸淫、殺人等多項犯罪的輕重,給予不同的量刑。東漢《論衡·是應(yīng)》有記載,漢代衙門里供奉皋陶像、飾獬豸圖,后被傳神話為“獄神”。
四十四、涂山女嬌
涂山氏,大禹之妻,傳說為九尾狐貍精。中國上古神話中,夏族的始祖神為涂山氏,夏族就是日后建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一個部落集團。據(jù)《淮南子》記載:"禹治洪水,鑿轘轅開,謂與涂與氏曰:'欲餉,聞鼓聲乃去。'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化為熊,慚而去。
至嵩山腳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女嬌,涂山氏的女兒,禹妃子。
四十五、彤魚石烹
彤魚氏,黃帝妃。上古之民,皆食生食,于民不利,彤魚氏于山火過后取石板上百獸之尸而食,味甘鮮,遂取石片切肉,或烙或炒,取竹木取食,而成筷。
四十六、軒轅黃帝
這個不用多說了。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生卒年份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生于壽丘,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傳說黃帝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新鄭),亦稱有熊氏。
軒轅黃帝部落由天水自西向東遷移,史載炎帝以姜水成,因有火德之瑞,故號炎帝;黃帝以姬水成,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
四十七、九黎蚩尤
中華始祖之一。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關(guān)于他的身份,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約在4600多年以前,黃帝戰(zhàn)勝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縣境內(nèi),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zhàn)爭——涿鹿之戰(zhàn),蚩尤戰(zhàn)死,東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亦有人認為,蚩尤即炎帝。
四十八、涿鹿之戰(zhàn)
涿鹿之戰(zhàn),指的是距今約4600余年前,黃帝部族聯(lián)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zhàn)。
“戰(zhàn)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于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zhàn)對于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zhuǎn)變產(chǎn)生過重大的影響。
四十九、麟狗盤瓠
盤瓠,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傳說遠古高辛帝時,“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
因戎吳將軍作亂,高辛答應(yīng)誰能斬下吳將軍之首級,就能封邑賞金,把公主嫁給他。盤瓠咬下吳將軍首級而歸。
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盤瓠死后,“其后滋蔓,號曰蠻夷”,成為中族,大家都尊奉他們共同的祖先。
這個故事在我國南方瑤、苗、黎族民族中也廣為流傳,據(jù)說那時原人民都非常虔誠地祭祠盤王。后“盤瓠”音轉(zhuǎn)為“盤古”,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五十、唐堯仁政
莊子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nèi)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善卷、披衣、許由。
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于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jié)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
堯曾想以天下讓善卷,他回答說:“我生于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種秋收,有勞有逸,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心滿意足,我要天下干什么!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
五十一、虞舜孝行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
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堯?qū)蓚€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五十二、少昊布德
少昊(前2598-前2525年),相傳少昊是黃帝之子,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后裔,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lǐng)。
中國五帝之之首,中華民族的共祖之一,從伏羲(大昊)到少昊的羲和部落到皋陶、伯益的東夷部落聯(lián)盟,一直是中國早期華夏族的主干部分,為早期華夏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華夏文化傳承自羲和文化,羲和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主要源泉。
五十三、帝嚳厚恩
帝嚳,《山海經(jīng)》等古籍載其名俊,號高辛氏,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今人考證為河南商丘人,春秋戰(zhàn)國后,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五十四、大禹治水
大禹率領(lǐng)民眾,與自然災(zāi)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xùn),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dǎo)。
體現(xiàn)出他具有帶領(lǐng)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zhàn),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
五十五、魑魅魍魎
魑: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魅,老物成精;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是古代漢族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tǒng)稱。
五十六、杜康釀酒
民間有如下傳說: 杜康某夜夢見一白胡老者,告訴杜康將賜其一眼泉水,杜康
需在九日內(nèi)到對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間最美的飲料。杜康次日起床,發(fā)現(xiàn)門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
遂出門入山尋找三滴血。第三日,杜康遇見一文人,吟詩作對拉近關(guān)系后,請其隔指滴下一滴血。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說明來以后,武士二話不說,果斷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第九日,杜康見樹下睡一呆傻之人,滿嘴嘔吐,臟不可耐,無奈期限已到,杜康遂花一兩銀子,買下其一滴血。
回轉(zhuǎn)后,杜康將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滾,熱氣增騰,香氣撲鼻,品之如仙如癡。因為用了九天時間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將這種飲料命名為“酒”。
五十七、玄女賜書
玄女,或稱九天娘娘、九天玄女。道教神仙之一。人頭鳥身。道教謂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帝不能勝,嘆于太山之阿,感于王母,乃命九天玄女下降,授帝以遁甲、兵、符、圖、策、印、劍等物,并為制燮牛鼓八十面,遂大破蚩尤而定天下。
五十八、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
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又何必擔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五十九、顓頊分天澗地
相傳,顓頊帝本姓姬,軒轅黃帝之孫,十五歲時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qū),二十歲登上帝位,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chuàng)制九州,劃定華夏諸邦版圖;
建立統(tǒng)治機構(gòu),定婚姻,制嫁娶,排長幼;禁絕民間巫教,推行天地正道;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被后人推崇為“歷尊”,尊為華夏五帝之一。
六十、姜嫄生稷
姜嫄:中國上古人物,漢族人,周朝先祖后稷之母。
姜嫄本姓姜,陜西省武功縣人,是炎帝后代有邰氏女兒,后來成為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跡而生下后稷(又名棄),后稷教人務(wù)農(nóng),成為中國農(nóng)耕始祖,也是周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