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族一直是一個瘋狂的群體,明明跟自己毫無關系的人,一旦被人認成自己的偶像 ,就會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像最近因為電影《你好,李煥英》爆火的張小斐一樣,雖然曾經(jīng)多次登上春晚卻也只是混了個臉熟而已,但這部電影播出后卻瞬間就有了愿意為她接機、買東西的粉絲。
為偶像買東西多少能說得過去,可大詩人李白這位粉絲卻曾做出過一件荒唐之事——他曾帶著妓女到偶像謝安的墓前飲酒寫詩。
中國的傳統(tǒng)向來是死者為大,更何況謝安還是李白的偶像,為什么要如此羞辱他呢?
其實這可以說是李白的一種追星手段,表達的是他對謝安的崇拜及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
謝安的政治生涯
大家對謝安最津津樂道的成就就是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zhàn),在兵力相差近乎一倍的情況下還能鎮(zhèn)定自若、反敗為勝,不得不讓人佩服謝安在軍事上的才能。拋出淝水之戰(zhàn)的光環(huán)來看,謝安一生的成就也足以令人羨慕。
從小就出生在官宦之家的謝安不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還從小就進入到了上層社會,所見的人大都是社會名流。在他四歲時就已經(jīng)被許多名家夸贊是棟梁之材,長大后更是受到宰相的看中。
在其他人看來是進去上流社會敲門磚的貴族身份,在謝安看來確實掩蓋他才華的外衣,所以謝安幾次拒絕朝廷的應召,每天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和朋友聚聚會,自己寫寫詩。
到了謝安四十多歲時,因為戰(zhàn)亂謝家有了衰敗的跡象,不得已之下謝安開始入仕為官,并一心一意輔佐王室,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幫助東晉渡過一次次危機,而他自己卻在晚年之際交出權利,最終病史。
出身名門卻不依靠自己的家庭,有能力為官卻又放蕩不羈拒不入仕,關鍵時刻救國家于水火之中,晚年得志盡數(shù)自己的報復,幾乎大半輩子都為國為民操勞著,這一切的一切都令李白羨慕不已。
被邊緣化的李白
現(xiàn)代人對李白的熟悉和熱愛都是來源于他的作品,雖然現(xiàn)在人們將李白稱作“詩仙”,可在李白那個年代,他的仕途卻受到了許多阻礙,他的性格更是得罪了許多權貴。
同謝安一樣,幼年的李白就被當時的人們稱作天才,等到他長到十五歲時就已經(jīng)做出許多詩,二十四歲的他開始仗劍走天涯,增長自己的見識。
或許豪俠都有一樣的直爽性格,不顧他人的眼光,對于看不慣的事情敢于直言。這種性格映射到作品中會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受,樂若是放到人際交往尤其是官場中,則會帶來數(shù)不盡的挫折。
官場中的人情世故李白不懂,也不屑于那樣做,所以在當時的上流社會中李白是一個怪異的存在,他融入不進去那個政治圈,也沒有舞臺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更別提像謝安一樣官拜宰相了。
墳前緬懷
李白不齒依靠家世當官的權貴,謝安出身名門卻隱居;李白性格豪放愛自由,謝安曾經(jīng)每日交友下棋,詩文相伴;李白胸中有丘壑卻沒有舞臺,謝安卻官拜宰相全身而退……
或許是李白希望的生活在謝安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又或者是自己與偶像的差距終生無法追上,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后,謝安的墳前等來了李白和妓女。
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帶一個風塵女子到墳前怎么說也是對死者的褻瀆。實際上那個年代的文人大都會狎妓,只是一種歌舞助興的方式而已,更何況謝安本人也十分喜歡狎妓,并不能算成是一種對死者的不敬。
在李白心中,謝安就是自己終生追求的目標,而且他的詩文中也多次提到謝安這位偶像,幾百年之后出生的李白沒有機會親眼看到謝安的意氣風發(fā),只能在自己心中若有所感時以文人流行的方式來祭奠謝安。
總結:
李白在謝安墳前寫的這首《東山吟》不僅僅是為偶像感慨,同時也是為所有人的最后的歸宿而感慨。不論怎樣的意氣風發(fā),到最后都終是要歸于大地,百年之后或許全都成為“古墳荒草”。
空有滿腹經(jīng)綸卻無處施展的李白,只能一邊以偶像謝安自勉,一邊以詩文書法自己心中的不滿,在亂世中盡力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