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一生被南宋的統(tǒng)治者給拖累,他本正值年少有為投奔于南宋。結(jié)果迎來的是不解和異樣的眼光。辛棄疾是朝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獨孤臣子,他的這首詩原本是對南宋領導層的紙醉金迷的生活的不恥。后代人誤以為我們辛爺遇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子,發(fā)生了美好的愛情故事,而且是他心中的白月光。后期情話中又多了一了句。
辛棄疾把諷刺人的詩寫成情詩也是讓人佩服不已。辛棄疾在南宋時才明白,南宋為什么被敵國窮追猛打,連反抗的機會沒有。甘愿上交供奉,忍心割地賠款。我們統(tǒng)治層偏安一隅,他們甘愿在南方做一個文職縮頭烏龜。反正真正大難臨頭各自飛,天塌下來了有高個頂著。
辛棄疾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如今社會形勢大家都以為自我良好。不知人人都甘于眼前的美好,沒有長久的考慮,國家和生活都不能太平多久。
辛棄疾在入南宋見北征無果,寫下這首《青玉案·元夕》是元宵佳節(jié)時百姓官吏都熱鬧非凡,。只有他孤單影只,只有他為國家擔憂,只有他感嘆世俗的繁華將落幕,只有他知道不是每個中原人都能享受到太平盛世。
上闋描寫的是景色和一片濃厚的節(jié)日氣息。他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因為燈光的反射原理把樹照成了有顏色的。辛棄疾就將樹比喻成彩燈,為了烘托節(jié)日的氣氛,辛棄疾將星星比喻成流動的煙火。此時有琴樂聲,鼓樂聲,車馬聲,歌聲,笑聲參差不齊更加有了節(jié)日的氣氛。
充分給后面的點睛之筆做了鋪墊,當時南宋邊境后金已經(jīng)開始發(fā)動了侵略。南宋皇帝只想著享受從來沒有考慮到現(xiàn)在很多南宋人過著被人奴役的生活,他們苦不堪言。領導層更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還有地方官更是只要打不到自己地盤就不會受影響。
下闋他描述的妙齡少女是如何風華正茂,香氣飄飄。那么這么多參加上元節(jié)的群眾中哪一位才是我們作者苦苦尋找多日的人呢?辛棄疾正在百人佳麗中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他仿佛看見了她,但又虛無縹緲般的存在。他覺得沒希望了找不到了,突然在一盞燈下,她站在那里。原來她在哪最冷落的地方。她難道就是辛棄疾一心想要尋找的終身伴侶?
答案是錯誤的,本詩的主旨“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澳侨恕笔切翖壖沧约?,也有人猜測是當時的皇帝,還有人說是南宋的舊都——汴京。
辛棄疾這個猜測原因是辛棄疾在尋找自己過去的影子。他向往過去那種放蕩不羈,無憂無慮,在戰(zhàn)場上自由奔馳,對朝政不滿時敢于大聲反駁。“那人”人是在古詩詞中的“美人”美人在古代是君王的意思。
這個典故來自屈原,表達了屈原對當時的皇帝是又愛又恨。再次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惋惜之情。
汴京是宋朝的舊都,尚存在汴京的人們,現(xiàn)在正承受的是亡國之痛。他們作為沒有國家的難民,整日在盼望南宋重回故里。他們已經(jīng)被后金給拘捕,已經(jīng)生無可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