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才子因為仕途困頓,生計艱難,不得不經(jīng)常四處奔波。所以送別詩就是一種很常見的題材,詩人們運用各種技巧,融合許多素材,只為區(qū)別浩然煙海的同類詩篇。
李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唐詩人,大文豪韓愈對他評價極高,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從李長吉的作品中,得到過很多啟迪??墒翘於视⒉?,詩人27歲就離開人世,令人倍感痛心。下面分享李賀很冷門的一首送別詩,構(gòu)思精巧,更顯得別開生面。
勉愛行
唐代:李賀
洛郊無俎豆,弊廄慚老馬。
小雁過爐峰,影落楚水下。
長船倚云泊,石鏡秋涼夜。
豈解有鄉(xiāng)情,弄月聊嗚啞。
元和八年,李賀因病辭官,對原先本已生機窘迫的李家,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不僅加速了家庭的經(jīng)濟(jì)危機,更主要的是,在家中攪起了騷屑無望的漩渦。
李賀痊愈后,再次啟程至洛陽,尋找出路。時隔不久,他的弟弟離開故鄉(xiāng),前往廬山一帶。弟弟取道洛陽,特地來告別李賀。分手在即,詩人在郊野相送,并即興賦詩相贈。
按照古人常規(guī),送行應(yīng)當(dāng)設(shè)宴餞別,然而詩歌開頭,卻明言“洛郊無俎豆”。俎豆是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裝食品的器皿,這里引申為餞行的菜肴。
這不是因為兄長的吝嗇,而實在是他的家境貧寒。詩人不僅自己瘦弱不堪,還乘著瘦骨嶙峋的老馬?!氨讕⒗像R”,就道出了個中原因,可謂家徒四壁、窮困潦倒。作者綴一“慚”字,又益見詩人對小弟的愧情。
或許是當(dāng)前的情境過于凄涼,長吉轉(zhuǎn)而設(shè)想弟弟的行程。因其去往廬山,故連綴香爐峰、楚水、石鏡等山水佳處,以為終極目的地。
穿越其間的,則是一只初涉江湖的“小雁”。弟弟初出茅廬、毫無經(jīng)驗,詩人將其比作雛雁,非常形象。
作者想象對方緣楚水、乘長船,依云以泊;過爐峰、尋石鏡,又值秋夜之涼,頗富意境?!靶⊙恪钡娘w過,更是平添了一份動態(tài)之美。
秋意深濃,路途遙遠(yuǎn),才子頗感惆悵。他一定在心中責(zé)怪自己無能,不僅無法為家人謀幸福,反而連累他們漂泊無依,其內(nèi)心的愧疚之情,不言而喻。
寫到這里,讀者已經(jīng)感受到作者的非凡文筆,但詩人并未擱筆,后兩句索性直接煽情?!柏M解有鄉(xiāng)情”,這一句看似唐突,然而它與末句的“弄月聊嗚啞”相聯(lián),人們立刻就發(fā)現(xiàn)了詩人的巧思妙想。
作者深情地說,值此情境,怎么可能不引起思鄉(xiāng)的情緒。但又無處傾訴,只能對月悲啼。南宋劉辰翁曾這樣評點末兩句:只是一只雁,卻一語中的。這樣的評價可謂深得長吉詩心,作者以雁擬人,將兄長的囑咐,化作形象之語,從而使這首送行詩別開生面。
李賀的這首送別詩情感深沉,構(gòu)思精巧。作者把自己比作老馬,又用“小雁”比喻初涉江湖的弟弟,并遙想沿途的各種風(fēng)景,生動形象,更感人至深。
手足情深,盡顯詩行;艱難處境,溢于言表。設(shè)想如果李賀這匹千里馬,如果得遇伯樂,必然可以盡情馳騁;華夏的詩壇會增添一朵更加璀璨的奇葩,讀者們也能欣賞到更多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