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
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
這是白居易晚年寫給初戀湘靈的詩,大唐白樂天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樂觀瀟灑、不拘一格,可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有一段痛徹心扉的愛情。
11歲那年,白居易因躲避戰(zhàn)亂,隨母親搬至徐州符離,結(jié)識了比自己小四歲的女孩子湘靈,兩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
白居易19歲時,與湘靈正式相戀,約定好了白首一生。無奈8年以后,白居易為了生計,遠去投奔叔父,離別之際,白居易依依不舍,在路上寫了三首詩,都是思念湘靈的,分別為《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
時間如驚鴻照影,一晃又是兩年,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就在白居易提出要娶湘靈時,白母百般阻撓,因為門第之差,說死也不同意。
貞元十六年,白居易進京趕考,和元稹一起中第,不久后做了官,白母就更是反對這門親事。甚至,白居易回鄉(xiāng)祭祖時,白母都沒有讓他與湘靈相見。
貞元二十年,白居易不得不遷就京都,于是再次提出迎娶湘靈,這一次白母更甚,以死相逼,生生拆散了這對鴛鴦。
為了等湘靈,白居易直到36歲也沒有結(jié)婚,期間又作詩數(shù)首來懷念湘靈。
37歲時,白居易在母親的威逼下,不得不結(jié)婚。之后白居易被貶了官,途經(jīng)江州時,偶遇湘靈父女,兩個人抱頭痛哭。
此時,白居易44歲,湘靈40歲。本是雙宿雙棲比翼鳥,如今他已為人夫,往日再難追憶。
江州匆匆一別后,白居易曾派人四處尋找湘靈,但始終杳無音信,這也是他們今生的最后一面。
一段跨越35年的感情,至此畫上句號。
這首《感鏡》是白居易暮年憶起湘靈時所作,到死,他也沒有忘了她。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首敘事長詩之所以筆觸哀悲,或多或少也是與湘靈有關(guān),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晚年白居易隱居洛陽,過著清簡的生活,樂善好施,秉持“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才真正成為一個世間逍遙客。
他在《浪淘沙》中寫: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或許白居易想表達的是,深愛過的人,是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只是情深似海抵不過似水流年,一轉(zhuǎn)眼,故人已去,大唐白樂天只存在于后人的追憶里了。
所以我們都要學(xué)會惜人、惜緣、惜福,有些人一旦錯過,就會是永遠。
也愿我們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遇到自己的一生所愛,不辜負(fù),不分離。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天比翼,在地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