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都知道李白,一提到他的名字,都知道他是“詩仙”,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通過這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脑姼?,李白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曠達豪放、剛正不阿的人設(shè)。作為一個頗具政治抱負的人,李白一直想要入朝做大官,盡管李白為之努力了一輩子,可惜天不隨人愿,終究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
拜趙蕤(ruí)為師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這是李白著名的《關(guān)山月》,真實再現(xiàn)了當年他在邊塞時看到的壯麗景色。
李白4歲時,父親帶領(lǐng)全家人,告別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遷往內(nèi)地四川江油。他們翻過天山山脈,又穿過沙漠戈壁,半年后才達到目的地。這次經(jīng)歷,給李白留下深刻印象。少小遷徙,似乎暗示了李白漂泊的一生。
李白的父親是生意人,很有學問,熟悉典籍,也很有見識。當時商人被人看不起,根本沒有安全感,官府隨時都可以沒收他們的財產(chǎn)。從小聰明伶俐的李白讓父親看到了一絲希望,也許李白能改變家族命運,青史留名。當時,科舉考試已進行了一百多年,平民百姓的孩子可以通過科舉入仕,可身為商人的后代卻沒有這個權(quán)利。
李白不能參加科舉又想從政,只能走高官推薦這條路,俗稱“干謁”,也就是把自己的文章、詩歌呈給高官,求得他們的賞識,進而獲得向皇帝舉薦的機會。當時朝廷有規(guī)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直接向朝廷舉薦人才,不需要通過科舉考試。
所以他必須學問扎實、能力全面,有過人之處。為了培養(yǎng)李白,父親不僅親自傳授知識,還讓他讀私塾,熟讀經(jīng)典,并鼓勵他寫詩。當時唐朝舉國上下,大家都喜歡吟詩助興,朝臣們以自己能詩善賦而驕傲。
李白聽說有一位了不起的夫子趙蕤住在某個山洞里,于是在公元718年,李白乘船沿涪江而下,開始了尋訪之路,尋找趙蕤,拜他為師。
趙蕤對他影響很大,尤其是在李白的成長和思想信仰上。趙蕤是唐朝縱橫家,但他視功名如糞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他對道學頗有研究。不過,趙蕤的大部分觀點,都來自千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法家,如韓非子、商鞅等人的典籍,只適用于混亂社會,但當時的唐朝已經(jīng)到達鼎盛時期,社會相對穩(wěn)定,這樣的觀點顯得不合時宜。
然而,李白并沒意識到這一些,全盤接受了趙蕤思想,包括他的治國方略及道教思想。這奠定了李白的夢想基石。他生命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然后功成身退,回歸自然,過寧靜潛隱的生活。
入世與隱世,這是一個矛盾的、難于統(tǒng)一的夢想,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將在矛盾中度過。
“干謁”之路難于上青天
學成歸來,李白開始了自己的“干謁”之路,他先去四川最大的城市成都試試運氣。
當時掌管整個中國西南地區(qū)的長官、新任益州長史蘇颋(tǐng)在成都。蘇颋信奉道家,是著名文人,他的文章堪稱大師之作。李白覺得自己很有希望得到這位高官的賞識,于是呈上了自己的新作《大獵賦》?!洞螳C賦》用抒情的語言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他對文章的看法,用了大量的夸張修飾手法,充滿隱喻和典故。
蘇颋看了后還是挺喜歡的,夸他是“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但李白接下來的舉動,又讓蘇颋對他的性格產(chǎn)生了懷疑。
李白跟趙蕤學得一點醫(yī)學,高興地在成都行起醫(yī)來,還與大街小巷的三教九流混跡一處,出手闊綽,這種行為在蘇颋看來又俗又輕率。蘇颋可不想因為舉薦一個不穩(wěn)妥的人而獲罪,因此決定不舉薦他。
李白的這種年少輕率行為,成為他以后人生的絆腳石。
第一次“干謁”失敗,心情郁悶的李白,曾短暫到縣衙當差,但很快他又放棄了這份官場底層的工作。該縣令不僅在詩歌方面無所作為,對百姓的疾苦也是漠不關(guān)心,明明是去視察山洪情況,卻在那里微笑吟詩,讓李白心生反感。
李白離開縣衙后,曾到匡山大明寺,潛心學習,不僅學習詩歌,也研究朝廷政務,還刻苦練劍。
既然從官場低層做起的努力失敗了,他要尋找另一種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方法。他要前往國家的文化政治中心,與重要人物往來,散播自己的名聲。
公元724年,李白又一次踏上征程。
這一次他走得很慢,沒有直接去京城長安。他先到峨眉、江夏,再到金陵,一路走走停停,一路寫詩歌,傳播自己詩人劍客的美名,打造個人IP。這一路,他結(jié)交到道教名人元丹丘道長、詩壇名人孟浩然這樣一生的好朋友。
為了擴大影響力,李白一路上揮金如土,他去豪華餐廳聚餐暢飲,去宴會上飲酒獻詩,對落魄文人也慷慨解囊,以期結(jié)交新朋友,可惜多是酒肉朋友。
李白在金陵逗留期間,家族生意遇到低谷,不能任其揮霍了。他自己又病倒在那里,除了自己的書僮陪伴,無人理睬,最后他們窮得連頓飯都吃不上了。幸好當?shù)匾晃惶貏e崇拜他詩歌的官員孟少府趕來解了圍。李白終于知道金錢買不來真正的友誼。
李白在一個孤獨的、想家的夜晚,李白寫下了著名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2015年,聯(lián)合國郵政管理局發(fā)行了一套郵票,紀念世界詩歌日。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就代表中文詩歌印在其中一張郵票上。
隨著詩歌水平的提高,,李白在文壇逐漸有了一定的名氣,一些官員也會邀請李白參加他們的宴席。但這些名氣還不足于讓他求得一份功名。即使后來名聲很大了,那些官員們也很少把他作為真正的貴賓對待。他只不過是詩人、表演者。
其間,他在孟少府的撮合下,與湖北安陸女子許氏結(jié)婚。許氏家族曾顯赫一時,過去三代人中出過不少高官,后來家族沒落,但在當?shù)厝允歉唛T大戶。
許家看中他的才華,希望他能重振許家,但他的到來使妻子的堂哥心生嫉妒,以為他要爭奪許家財產(chǎn),到處敗壞他的名聲。為了改變自己的尷尬境地,李白再次出發(fā)。這一次,他獨自前往京城長安。
到長安后,李白不知畏懼,直接登門拜訪了老宰相張說。老宰相接見了他,也認為他有天賦,但又說自己年事已高,不問政事,把李白推薦給自己兒子張垍(jì)。
可惜張垍并非心胸寬廣之人,張垍與李白交談后,心生妒忌和防范,表面上承諾幫助李白,背地里使計,告訴李白可以去終南山,親自拜見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許可以為自己開辟一條康莊大道。
玉真公主是道教中人,不問世事,但李白認為他們是同道中人,也許真能博得玉真公主推薦。等李白到了終南山玉真公主別館,才知道玉真公主根本不在終南山,數(shù)天等待無果,李白才意識到被人耍弄了。
離開安陸三年,李白輾轉(zhuǎn)長安,到處求見高官達人,吃過閉門羹,看過別人白眼,孤身抵抗過寒冷,仍一無所獲。公元732年,李白心灰意冷地回到安陸,發(fā)現(xiàn)岳丈已去世,家產(chǎn)被人霸占,妻子僅靠幾畝薄田為生。
為了養(yǎng)家糊口,李白去襄陽找好朋友孟浩然商量。在孟浩然的推薦下,李白前去荊州,求見荊州長史韓朝宗。
韓朝宗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當?shù)亓鱾饕痪湓挘骸吧挥梅馊f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韓荊州這個稱呼指的是韓朝宗的能力,就像他管轄的荊州一樣大。李白對這次求見很重視,為了這次求見,他準備了一篇長文,里面狠狠地吹捧了韓朝宗一把,又鼓吹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韓朝宗本是孟浩然的好朋友,只是李白和孟浩然不知道的是,韓朝宗的內(nèi)心已對孟浩然心生芥蒂。幾年前,韓朝宗為了幫助孟浩然求得仕途,要介紹他跟達官貴人相識,結(jié)果孟浩然把這事忘了,自己和朋友喝得大醉,事后也不知有錯,并沒道歉。
韓朝宗覺得孟浩然太不靠譜,不適合官場。因此,韓朝宗在看到李白的文章后,雖然看出李白的過人才華,但李白的豪言壯語和夸大言辭,又讓他生疑。一個自視甚高、咄咄逼人又沖動任性的人,是不適合做官的。所以韓朝宗拒絕了李白的求見。
韓朝宗對李白的認識是正確的,但這次失敗對李白驕傲和自尊心打擊很大,之后多年,李白再沒寫過類似的文章,也算死了“干謁”這條心。
入翰林院
人到中年,43歲的李白迎來轉(zhuǎn)機,唐玄宗召見進京,入翰林院。李白非常激動,原本需要一個多月的路途,他只用了半個月,就到了長安。這次李白能被皇帝召見,主要是因為老詩人賀知章的推薦。賀知章非常欣賞李白,稱他為“謫仙”。所以多次向皇帝唐玄宗稱贊李白。
“翰林院”,名字聽起來很有學問的樣子,但實際上就是一群魚龍混雜的各種奇人異士的組合。里面除了學者、畫家、書法家之外,還有佛教僧人、風水先生等。李白覺得自己不屬于這里,對里面大部分人都瞧不上眼,還寫了一首詩諷刺了一把,決心要在這些人之上。
這對于一個初來乍到的新人來說,并非明智之舉,對同事表示如此輕視的態(tài)度,引得眾人不滿。當時老宰相的兒子張垍正在翰林院工作,可想而知,李白的日子并不好過。
李白非常期盼皇帝再次召見他,這樣,他就可以向皇帝呈上自己關(guān)于國家政策的宏文了。李白好不容易接到命令,也只是跟著皇家一起去驪山,為皇帝和貴妃寫恭維詩詞。滿懷希望的李白再一次被現(xiàn)實打臉。
如果李白跟別人一樣,老老實實呆在皇帝身邊,唯唯諾諾,唯命是從,也許他的政治生涯會更長久一些。然而,李白任性而為,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其間,李白做了兩件影響自己一生的事。
第一件事是,李白把寫有自己政治主張的《宣唐鴻猷》,呈給了時任宰相李林甫,妄想宰相會把他的政治文章推薦給皇帝。李林甫雖說也姓李,可從沒把李白當一家人,看到文章后,大發(fā)雷霆。他告訴下屬,李白不過是來助興的,要想干涉朝政,那是做夢!
第二件事就是得罪了皇帝身邊的紅人高力士。政治上不如意,李白為了排解心中郁悶,經(jīng)常把自己灌得大醉。有一次,李白喝醉了,竟然讓高力士為他脫鞋。這一狂舉,實在太輕率無禮了,不僅得罪了高力士,也讓皇帝不悅。
這兩件事,為他的政治前途蒙上陰影。
然后,李白等來了一次接近政治權(quán)力中心的機會。有一天,月氏國的使者來到長安,向朝廷遞交了一封國書。
使者不懂漢語,半個月過去了,朝廷無人能確定這位使者的身份和使命,沒人認得使者信上的文字。最后是李白認出那是月氏語言,并出面幫朝廷解了圍?;实酆芨吲d,把李白留在朝中,繼續(xù)協(xié)助對外事務,并賜他五品冠帶。
但新的職務不僅沒給李白帶來好處,反而帶來危機。李白在朝廷上的存在,讓一些大臣心生警惕,特別是李林甫、高力士將他視為眼中釘,他們不希望李白干涉朝政。
當李白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時,針對他的誹謗運動就秘密發(fā)起了。在朝廷上,他們根本不給李白說話的機會,李白漸漸感受到了周圍人的忌妒和惡意,感覺到了危險,決定離開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即將離開京城前,李白做了一件好事,意外救下即將被斬的郭子儀。十年后,郭子儀成為唐軍的主要將領(lǐng),也救了李白的命。
744年,李白向皇帝提出辭呈,皇帝沒有挽留,賞給李白“無憂學士”稱號,以及一百兩黃金作遣散費。“賜金還鄉(xiāng)”,李白入朝不到兩年,就以失敗告終,不由得感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里的蜀道,分明指的是自己的仕途。
李白在文學上的才華過于耀眼,以至于每當機會出現(xiàn)時,他的光芒讓人覺得刺眼而不適。作為偉大的藝術(shù)家,他無法以世俗的方式發(fā)揮作用,這也是當時許多文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