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唐詩宋詞,唐朝詩人主要的作品都收錄在了《全唐詩》。那么同樣,宋朝詞人的作品收錄進了《全宋詞》。
兩本書收錄的作品非常多,一般來說入圍作品少的,要么就是“孤篇壓全唐”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要么就是寫得少寫的、不出彩的。
比如我們下面要說的這位,他只有一首作品進入了《全宋詞》,其文學成就也遠不知名,但這首詞卻挽救了其職業(yè)生涯,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放蕩不羈遇危機
張才翁,抱歉沒有找到他的生平,只知他在臨邛縣的縣衙當一名低級官吏,管理司法案件。
他平時放蕩不羈,為人做事有些恃才傲物。從他入《全宋詞》的那首作品可以看出,他確實有些才華,起碼“戰(zhàn)斗力”在縣城這個層面是完全夠打的。
可能前幾任縣令都比較欣賞張才翁的才華,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都比較縱容。張才翁在那種環(huán)境中得以逍遙自在,沒有危機感。
但鐵打的縣衙流水的官,這天臨邛縣換了新主人,名叫張公庠。
他是宋仁宗時期的進士,宋哲宗時期外放,一生最高的官職是知州。雖然生平不甚精彩,起碼還有二十首作品傳世。比如他寫的《道中一絕》,諷刺了落第士子一蹶不振的精神狀態(tài)。
作為科舉的高材生,張公庠見過的才子多了,對于張才翁這種“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人物甚是看不上,多次在公開場合打擊張才翁。
張才翁雖然驕傲,但不傻。他發(fā)現(xiàn)主官不喜歡自己,將來職業(yè)生涯必將十分坎坷。況且昔日的同僚逐漸受到重用,只有自己原地踏步。如何改變這一頹勢呢?
二、紅顏知己的官伎
宋朝的士大夫喜歡聚會、喜歡旅游,在旅游景點擺下簡易的酒宴,大家喝酒唱曲、吟詩作對,悠然自得好不愜意。
我們比較熟悉的《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帶著朋友們出門郊游時的所想所感。
張公庠也是這類人,臨邛縣附近有座白鶴山,是蒼梧八景之一。張公庠的樂趣也是帶著一幫朋友和下屬們到白鶴山游玩,吃吃飯唱唱曲、行行酒令作作詞。
可這幫能跟著張公庠出游的“朋友和下屬們”中,并不包括張才翁。要放以前,張才翁肯定是官長外出游玩的座上賓,因為大家指著他作詞作詩呢。
現(xiàn)在成為了局外人,張才翁沒有垂頭喪氣、哀嘆命運的不公,而是反復思索破局之法。
他突然想起,自己有位紅顏知己,名叫楊皎,是臨邛縣的官伎。
宋朝的官伎是有正式編制的,也就是樂籍。她們在北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王安石變法前和變法后。
變法前,她們的任務比較簡單。就是官員在公務接待的時候出場,唱歌跳舞在宴會上表演助興。
由于是國家正式工作人員,因此官伎也是有職業(yè)尊嚴的。如果官員在公務接待之外調用官伎,是要接受“杖八十”的罪責的。
而且為了防止官員恃強凌弱,官員與官伎之間也不能發(fā)生私情。比如王安石打擊祖無擇時,說后者與當時的官伎薛希濤有私情。
官府審問薛希濤的時候,薛希濤堅決不承認,致使自己被活活打死,保護了祖無擇。
王安石變法后,官伎還增加了一份老板娘的身份。她們的任務是在官營的酒店坐鎮(zhèn),促銷售、漲業(yè)績,為國家增加收入。
三、白鶴游宴以翻身
張才翁料定張公庠在游玩途中會作詩作詞,他交給楊皎的任務,就是將張公庠的作品寫在紙上偷偷給自己。張才翁則一路尾隨,“潛伏”在他們聚會地的不遠處。
果不其然,在游覽白鶴山的過程中張公庠詩性大發(fā),寫了一首七律。通篇的意思在吐槽自己在遠離家鄉(xiāng)、遠離京城的地方做官,表現(xiàn)了一種無奈又假瀟灑的感覺。
這首七律很快被楊皎巧妙地送到了張才翁手中。
可能是緊急時刻激發(fā)了張才翁的靈感,他根據(jù)張公庠的作品,隨便增添了幾筆,就變成了一首意思近似的詞。這便是被收入《全宋詞》的那篇唯一作品——《雨中花》。
接著,張才翁將《雨中花》寫在紙上又交給了楊皎。楊皎也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看了幾遍《雨中花》后便默記下來,隨后眾人宴會中,她悠揚婉轉地唱起了《雨中花》。
楊皎的歌聲一起,眾座都安靜了。張公庠驚愕地張大了嘴巴,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他不可思議地問道:“這是誰寫的?”
楊皎回答,這是張才翁的作品,幾天以前剛寫好的。
張公庠被雷得外焦里嫩:難道這就是緣分嗎?為何冥冥之中我們寫出了類似的作品。如果照時間來說,還是我抄襲他的。
從此,張公庠認為張才翁是自己文學上的知音,工作上再也沒為難過,而且大力提拔、大幅照顧。
四、最后
這個故事雖然充滿了投機取巧,但張才翁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化腐朽為神奇,將一首庸庸碌碌的宋詩改成了載入《全宋詞》的宋詞,也堪稱傳奇了。
不過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的輸出,那就是官伎楊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參考作品:《夢里不知身是客:宋朝詞人的詩酒年華》、《宋朝的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