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5年,26歲的李白“仗劍去國”,離開了蜀地。
從此,他動蕩的一生也拉開了序幕。
很多人都問過我,為什么要讀李白的詩,意義何在?
李白的一生很矛盾,一邊不惜犧牲自尊來求官,一邊又恣意灑脫墨詩篇。
他有很多、很多朋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上到天子、公主,下到商販布衣,他跟誰都能處。
而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如果對誰都友善,實際上就是把誰都不放在心上。
這其中包括他幾任妻子和孩子,遠沒有他心中的理想和抱負重要。
在梁宋之地,詩仙和詩圣的對話,成了千古絕唱,可是東魯一別之后,李白的詩篇里,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杜甫的名字。
與孟浩然在江夏一別,孟浩然也從他的人生里消失了,再未提及。
這就是許多人,只認詩篇不認人的原因(對李白的個人評價不是很高)。
但反過來想,李白的一生,為何總是行色匆匆?
自出蜀以后,他在一個地方,從未住過兩年以上。
原因很簡單,他想做自己生活的主角,李白是推崇道家思想的,744年李白與杜甫第二次分別之后,第一站就是登紫極宮,請高天師授道箓,正式入了道家法門。
而杜甫、孟浩然從小就受儒家思想熏陶,講中庸之道,仁義禮智忠信悌孝是每個儒子的畢生追求。
道家講得卻是無為而治,崇尚自由,所以李白在最落魄的時候,亦充滿了豪情,悲壯而又熱烈。他的傷感不叫人壓抑。
一個人的性格,和他的信仰有關,反過來也是一樣,相形之下,道家更注重探尋生命的真相,即存在的意義。
蘇格拉底有著名的三問: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要到哪里去?
實際上,李白也一直受這三個問題困擾。剛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安頓下來時,李白曾與親人有過一次聚會,并為家人的詩作了序,題為《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其中兩句是: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天地是萬物的客舍,而人是光陰的過客,生與死的區(qū)別,就像夢與醒”
此時,李白才剛入而立之年,可見對生命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而這種思想帶來的結果是,他要去追尋自我。
借李白詩序中這兩句話,我們來探討一下生死的真相,然后也就讀懂了李白。
首先,人雖然有七情六欲,但人在這個世界,永遠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某個人死了,對他自己而言,就是整個世界的寂滅。
用一個例子來比喻,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三國》街機游戲,如果你投幣后,選的人物是關羽,那么張飛或趙云則是虛擬(輔助)角色,他們在游戲中死了,完全不影響你,你可以繼續(xù)闖關,可是如果你死了,你的游戲就徹底結束了。
換句話說,你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你身邊的所有人,都只是角色設定,這其中包括你最親最愛的人。
儒家思想是不會認同這個理念,但是道家在求仙,他們渴望自己飛升,有朝一日俯瞰紅塵,不惹塵埃。
所以李白始終在追求,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角,而不是成為別人的角色設定。
實際上,人生的意義也是在這里,許許多多的人,一生都在為子女奉獻,然后期望著將來自己能被贍養(yǎng)。
王志文在《天道》里,闡述過“孝道”的思想理念,他說如果父母生下孩子就是“養(yǎng)兒防老”,那么父母就是孩子的天然債權人,孩子的一生都是用來還債的。這樣的“孝”不是“孝”,是交易,是不等量的互換。
孝敬父母應該是骨子里的東西,天經地義。
所以,責任是責任,把孩子教育成人,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的,但是為了子女犧牲自己的幸福,大可不必。每個孩子都討厭被道德綁架。
而李白在這方面是比較通透的,他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寫: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首詩是他獲翰林待詔后,辭別平陽、伯禽入京時所作,為了孩子,李白娶過一個相對富有的“悍婦”,后來離婚了,之后再娶再生,平陽、伯禽也有了穩(wěn)定的生活。
實際上,他也做到了一個父親該做的事,并無太多愧疚,剩下的路是他自己的,沒有裹挾子女,也沒有被家庭裹挾。
人這一生活三種感情:親情、友情、愛情。
李白雖然和朋友之間相對寡淡,比如臨別前贈杜甫的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杜甫離開之后,李白生病,又在東魯寫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這也是他最后一次提及杜甫。
按儒家思想來說,杜甫后期給李白寫了那么多詩,李白都沒有回應,略顯不夠有人情味。
可是,你寫詩給我,我就必須要回贈的友情,真的是純粹的友情嗎?相反,李白“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這兩句,才是君子之交的真實寫照。
否則,朋友也成了人情的債權人。
關于愛情,李白有過,雖然兩任妻子都是前宰相的孫女,讓看客覺得那是為了前途,若是按照這種理論,那么愛情必須得門當戶對,否則其中一個人就是另一個人的愛情債權人。
李白在《長相思》中寫: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
可見李白并非忘情負義之人,他只是有更高遠的追求,而這種信仰逼迫他無法只是花前月下、兒女情長。
同時結合李白的人生價值觀(道家思想),他更喜歡瀟灑自如的生活,無為而治,跳出一切規(guī)則之外。
所以,李白是詩仙,其他人只是詩人。
更加悲哀的是,有太多人,一輩子都是別人的角色設定,從未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