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一半是努力,一半是知人善任。古人常說,“一流之人乃識一流之善”。
知人善任,不僅是治國理政的關(guān)鍵,也是經(jīng)營一個企業(yè)應(yīng)有的本領(lǐng)。
最早關(guān)于“知人善任”的理論出自三國劉劭的《人物志》。
原文記載: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材。
意思是說,同一個檔次的才能看清對方的長處,要想做到諸長皆備,無所不通,就必須廣聚眾才。
古往今來,“用人失察失誤”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說明了“用人失察失誤”的危害。諸葛亮一生深謀遠慮,明察秋毫,尚且避免不了用人失察失誤,上演了“揮淚斬馬謖”的歷史悲劇,難怪他曾感嘆說:“夫人之性最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講人才的書,劉劭把天下的人才分為兩類:一類是特殊人才,也就是帝王之才;第二類是普通人才,普通人才就是做臣子的。
劉劭認為,所有的臣子,無論是將,還是相,都是偏才;只有國君才是通才。
在《人物志》中,劉劭將才、德并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劭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所謂中和,在于兼具“平?!迸c“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澹則是生命所展現(xiàn)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yǎng)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tài)度。
除中和外,其余都是偏才。他還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大廚做菜,常用的作料“酸甜苦辣咸”5味其實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這五味都不能成為燒菜的主帥。
而燒菜的主帥呢?其實就是一瓢水。咸了,倒上一瓢水;辣了,添上一瓢水;酸了,也可以添上一瓢水。
在品評劉邦和項羽的時候,劉劭也指出:劉邦就是無色無味的一瓢水,啥味也沒有,但是那是主帥,那是領(lǐng)導(dǎo),那是一把手。
而項羽呢,項羽是辣椒,他只能燒出一盤讓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非常辣的菜。
所以看完《人物志》以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主帥不需要很大的才能,但是要懂得三件事:1、會聽;2、會用;3、會賞罰。
其中,會聽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別人提出了好意見,立即付諸實施,二是別人不提意見,要學(xué)會向別人要意見,就像劉邦掛在嘴邊的四個字:“為之奈何?”
會用,講的是要懂得“酸甜苦辣咸該放多少”“哪個人該放在哪個位置上”“哪個人在什么事件上,在什么時間點,能發(fā)揮最大的潛能”,這才是會用。
會賞罰,這個很簡單,就是要做到“該賞的賞,該罰的罰”。做到這“三會”,無所不能,定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