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數(shù)十載,如白駒過隙,悄然而逝。
年輕時,我們?yōu)榱俗非蟆案邫n的住所,豪華的車子,風(fēng)光的工作......”,在匆忙中度日,以為這就是所謂的高配人生。
到了晚年,嘗遍生活百般滋味之后,才終于明白:
人這一生,高配的生活,其實是擁有一個得體的形象、健康的身體、平和的心態(tài)、豐盈的靈魂。
賈平凹曾在書中寫道:
“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p>
世事無常,得失隨緣,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修煉靈魂、完善自我的道路上踽踽獨行。
人生后半場,過一天,少一天,余下的日子里,請學(xué)會富養(yǎng)自己。
對于賈平凹,我想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陌生。
一部《廢都》,在中國文壇掀起了一場驚濤駭浪,余波至今未息,也讓他被冠上“流氓鬼才”的稱呼;
一部《秦腔》,拿下國內(nèi)文學(xué)的最高榮譽茅盾文學(xué)獎。
幾十年來,他用一支筆幾乎寫遍了俗世生活的形形色色,也拿下國內(nèi)幾乎所有的文學(xué)獎項。
然而大概是小說的名聲太大,也太具有話題性,卻使得人們常常忽略了他在散文上的才華。
賈平凹對自己有句評價:
“我散文第一,小說第二,書法第三,詩不入流,沒有出版價值?!?/p>
大家孫犁回憶讀完賈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樹》后,凡遇到后者的散文,都忍不住要翻開看看,而且這種看是完全出于自愿的,是很自然的。
孫犁認為賈平凹的散文是:“不拿架子的散文。”
不以才華自傲,不以境遇自尊,不以正確自居:
在他的筆下,客觀與主觀,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聲響卻是動聽的,不同凡響的。
他的文字,于流暢絢麗之中,略略帶有一種山野樸訥的音調(diào),還有輕微的潛在的幽默感。
我讀賈平凹的小說,常常覺得沖擊和震動,然而讀其散文,卻如同在裊裊起動的風(fēng)里,在萬籟沉沉的夜里,在泉里翻騰的、在空中濺起的生命的水聲。
他把生活中的碎片連綴起來,不炫耀、不張揚,卻成為了治愈都市里摸爬滾打人們的一劑“良方”。
時而共鳴:
我本不善言辭,卻忙于人際交往;我本喜歡獨處,卻忙于奔波勞碌,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那能解萬丈惆悵的碎銀幾兩,原來這個世界不允許我們內(nèi)向。
時而受教:
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
時而動容:
農(nóng)民是世上勞苦的人,尤其是在這塊平原上,生時落草在黃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秦腔是他們大苦中的大樂,當老牛木犁疙瘩繩,在田野已經(jīng)累得精疲力盡,立在犁溝里大喊大叫來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關(guān)關(guān)節(jié)節(jié)的困乏便一盡而滌蕩干凈了。
時而卻又啞然失笑:
書案上時常就發(fā)現(xiàn)一根頭發(fā)。這頭發(fā)是自己的,卻不知是什么時候掉的。摸著禿頂說:草長在高山巔上到底還是草,冬一來,就枯了!
人神鬼,天地心。不急不躁,隨性過活。于平淡文字中靜靜鋪開,隨意撿拾一句,便是回味良久,頗堪玩味。
“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誠,而被供奉在廟堂里度眾生又賦予了意念,這石頭就成了佛。”
為了給予讀者更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我們還與出版社進行溝通,爭取到了這套書的限量印章版500份,隨機選擇其中一本,蓋上賈平凹的印章,使這樣一套書不僅可觀,可讀,更多了一份收藏價值。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大家追名逐利,步履匆匆,將日子過得如水泥板一樣堅硬,時常會覺得焦慮、迷茫、孤獨、無助,那么不妨讀一讀“平凹三書”。
他帶來的治愈與能量,超乎想象。
《自在獨行》
“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 賈平凹《自在獨行》
“世態(tài)炎涼我體會得特別多?!?/p>
“我這一生病多,事兒多,從來就沒有過的舒坦?!?/p>
在一次采訪中,賈平凹回顧自己的人生時如此說道。
童年的困苦,家庭的變故;青年時期幾場大病,幾乎年年住院;《廢都》帶來的陰影持續(xù)了十幾年......
苦難和孤獨實在是常態(tài):“他是一個沒有上過高中的鄉(xiāng)下人,知識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悄無聲息地坐在閱覽室的一角,用一個指頭敲老師的家門,默默地聽同窗的高談闊論?!?/p>
孤獨中有無盡的殘缺與遺憾,然而賈平凹卻用自己的故事講述:在孤獨中,依然可以擁有內(nèi)心的安寧和豐盈。
很多人說第一遍看《自在獨行》,看的是孤獨:
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
然而再讀,卻逐漸讀出趣味,讀出大自在,如他在《說自在》里那段對“灣水”的描述:
峽谷里的潭水,沒有巖頭瀑布的喧嘩,沒有河面水浪的滾雪,平常寂靜無人關(guān)注。
可是??!
她“卻不因冷落而不復(fù)存在,因為她有她的深沉和力量,她默默地加深著自己的顏色,默默蓄積著趨來的魚蝦,只是一年一年,用自己的腳步在崖壁上走出自己一道不斷升高的痕跡。"
臨屈而不悲,賞識而不狂,大智若愚,平平靜靜,再樸素不過,卻也再壯美不過。
在這個美好又遺憾的世界,你我皆是自遠方而來的獨行者,不斷行走,不顧一切,哭著,笑著,留戀人間,只為不虛此行。
姑且把悲苦拋開吧,你畢竟是來看人的風(fēng)景的。
《萬物有靈》
“身處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
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nèi)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nèi)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
—— 賈平凹《萬物有靈》
這是賈平凹首部“自然”主題散文集,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
一顆石子,一絲暖風(fēng),一只螞蟻,一杯清茶......
肅穆飄渺的山,明鏡清澈的水,晶瑩潔白的雪,落地?zé)o聲的葉,悠遠澄澈的天空,明亮的星星,清幽的月亮……
在他的筆下,無不展示著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美。
萬物有靈。
他寫“落葉”:它年年凋落舊葉,而一次渴望著來年的新生,它才沒有停滯,沒有老化,而目標在天地空間里長成材了。
他看“星星”:我們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喝下肚去, 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
他記錄村里的夜:邀聽者到月下樹影,盤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飲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夢,風(fēng)止月瞑,露珠閃閃,一片蛐蛐鳴叫。
他登無名之山:腳往哪兒,路往哪兒,喜瞧巉巖鉤心斗角,傾聽風(fēng)前鳥叫聲硬。云在山頭登上山頭云卻更遠了。
《夏河的早晨》里,這個小縣城的每個人,每片景,都讓賈平凹駐足: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這里的人間?!?/p>
身處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
輕輕柔柔的文字,落在讀者的心上,便化作一抹月光,照亮一方天地。
《人生從容》
“在眾生喧囂中,且歌且行且從容”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 賈平凹《自在獨行》
這是賈平凹在古稀之年推出的作品。
賈平凹用幽默的文筆像與摯友書信般,聊著社會、聊著人生、聊著自己的經(jīng)歷……人生已走過了大半,起起伏伏都經(jīng)歷過,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
書里賈平凹談到自己年輕時稿子頻繁被退,寫的小說不受歡迎甚至還被讀者寫信罵,那段日子他甚至感覺成了 “過街老鼠 ”。
面對這些紛爭的時候,他便會去山水間轉(zhuǎn)悠,看彎月嵌在山上,聽水手們嬉笑怒罵,晃晃悠悠前往酒社打酒。
我們這一輩子,不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驚濤駭浪的考驗,但水滴石穿的磋磨卻是躲不掉的:
“真正的從容,不是躲避紛爭與喧囂,而是平靜地面對困惑與煩惱”。
“在心里給自己留有一方凈土,守住初心,做真正的自己”。
書中除了從容,更充滿著賈平凹特有的幽默:
講自己不會普通話,也不喜社交,于是:常提一個提包,是一家聾啞學(xué)校送我的,我每每把‘聾啞學(xué)校’字樣亮出來,出門在外覺得很自在。
寫自己的禿頂,也很無奈:世界日趨沙漠化,沙漠化到我的頭上了。
讀賈平凹的書,跟隨他在書里起伏,掩耳不聽那塵世喧囂,時而大笑,時而沉思,實在是快哉。
人活著的最大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
不用非得做什么家,先學(xué)會做人,做個普通人。
春到了看花開,秋來了就掃葉。
“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有樂,活著也有苦,苦里卻有樂;猶如一片樹葉,我該生的時候生氣勃勃的來,長我的綠,現(xiàn)我的形,到該落的時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讓別的葉子又從我的落疤里新生。”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平凹三書”卻是需要安靜下來仔細閱讀的書。
我們總想把每一秒都填滿,但生命需要留一點空白,生命的意義才能呈現(xiàn)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
正如賈平凹自己所言: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
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
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
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
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人間清歡至味,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