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星張國榮在演唱的歌曲《當愛已成往事》中,有一句歌詞:“人生已經(jīng)太匆匆,我好害怕總是淚眼朦朧。”
有時候想來,人活在這世上真是不容易——若是不幸福,難免會傷春悲秋;若是幸福,又要感嘆人生苦短、歡樂不長。
怪不得人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個苦難接一個苦難。
不同的苦難,總會使人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在人類特有的情緒當中,最頻繁出現(xiàn)的大概就是“焦慮”了。
每當我們開始焦慮的時候,總有人這樣勸導我們:“人這一輩子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有什么好擔憂的呢?”
事實上,講這話的人本身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對于“人一輩子都是孑然一身”這件事情,歷史上就曾經(jīng)有人為此憂愁過。
我們都知道圣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位。這其中,有一個弟子叫做司馬牛。
《論語》記載:司馬牛曾經(jīng)垂頭喪氣地對孔子的其他弟子說:“每個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我的兄弟們死的死、逃的逃,全部都失散了?!?/p>
司馬牛對于“孑然一身”的思考,被后人們稱作“司馬牛之憂”,常常被用來比喻一個人孑然一身、孤立無援。
由此可見,“人這一輩子孤零零地來、孤零零地走”本來就是一件非常令人焦慮的事情。
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用“焦慮”來勸導“焦慮”,這難道不是在雪上加霜嗎?
那么,難道“焦慮”就沒辦法消除了嗎?當然不是。還是這個司馬牛,就曾經(jīng)向孔子咨詢過這個問題。
司馬牛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
孔子答道:“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不太理解,又問道:“不憂愁、不恐懼,難道就可以被稱為君子了?”
這時,孔子反問了一句:“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你自己做人做事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值得憂愁和恐懼的呢?
司馬牛這才恍然大悟。
所以說,孔子直到今天都被稱為“圣人”是有道理的。只用“內(nèi)省不疚”四個字,就道破了人生的真理。
反觀如今,憂愁和恐懼是成年人的常態(tài),很多人常常為此而焦慮、抑郁。
其實只要深入觀察一下就能知道,他們的憂愁和恐懼,無外乎是來自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建立一番事業(yè)、不知道兒女將來會走向何方、不知道伴侶能否與自己攜手一生……正是這些不確定性,造成了成年人的焦慮。
但正如孔子所說:“只要自己做人做事無心無愧,那還有什么好焦慮的?”
你只要踏踏實實地做好當下該做的工作,哪怕你將來不能功成名就,也一定不會差;你只要對孩子循循善誘、言傳身教,兒女將來必然不會走上歪路;你只要懂得珍惜伴侶、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他們又怎么棄你而去?
人之所以患得患失,就是因為自己明明很想擁有一些東西,卻沒有為此而一步一個腳印地下功夫,心里沒有底氣造成的。
舉個極端的例子:某些貪腐之人收受他人的錢財之后,為什么惶惶不可終日?不就是因為心里不踏實、做不到問心無愧嗎?
在生活中,有的人總是抱怨自己過得不快樂,羨慕他人有福氣。殊不知,別人之所以有福氣,是因為他們腳踏實地、問心無愧。
人生已經(jīng)太匆匆,想要擺脫焦慮,就必須牢記孔子所說的“內(nèi)省不疚”,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當下該做的事,以免年華逝去之后,終日淚眼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