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知足常樂”,意思就是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可是如何才算是滿足?前段時間看到有一位網(wǎng)紅直播,說自己賺到兩千萬時就退休享受生活,可是當目標達成之后,卻又制定了更高的目標,雖然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目標不斷被刷新,但由于超負荷工作而導致的身心俱疲,卻讓自己苦不堪言。由此可見,快樂的前提是滿足,而滿足的前提卻是知足。
知足常樂
在《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知足常樂的人。
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儆?,曰:‘茍完矣?!挥校弧埫酪?。’”
孔子談到衛(wèi)國的大夫公子荊時說:“公子荊擅長居家理財。開始有一點,他說:‘差不多就夠了。’略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完備了。’ 等到富有時,他說:‘差不多是完美了?!?/p>
從孔子對公子荊的評價中,我們看到:對于財富的從少到多,衛(wèi)公子荊的心態(tài)是始終如一的,那就是淡然而快樂。之所以有這種心境,就源于兩個字:知足。老子曾說“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是知足,知足才會知止,知足才有常樂。
既然知足就會常樂,那么,為什么那么多人不知足呢?因為欲望太強。需求和欲望長得非常像,但是它們引領的方向卻完全不一樣。比如生存,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需求,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也能解決生存的問題;可如果是為了飽足欲望,即使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也無法填補欲望的缺口。
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人為什么家財萬貫卻過得不開心,而有些人平平凡凡卻每天笑口常開,歸根到底,是欲望和需求的不同。前者欲望無限,得到以后還想要更多,所以活得很累;而后者更懂得什么才是人生所需要的,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所以生活里盡是歡樂和希望。因此知足的人,從心不從欲。而快樂,自然也就常伴他們身邊。
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曾被貶至和州為官。當?shù)氐闹h并未對他以禮相待,而是讓他擇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僅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寫下了:“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話語貼在門前。知縣惱羞成怒,又讓他搬到城北,位于德勝河邊。房間小了一半,附近僅剩垂柳依依。他見景生情,于是又寫道:“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還是悠然自得,滿不在乎。又把他移至城中一間小斗室??蓜⒂礤a依舊很滿足,還寫下了千古明篇《陋室銘》,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知足不辱
《道德經》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就不會受辱,懂得停止就不會遭遇危險,就能長久存在。對名利的追求要適可而止。反之,如果面對世俗名利不知疲倦地去追求,也許會有一時的風光,但終將會奔向欲望的深淵。
所以,老子警示我們“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最大的禍患莫過于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于貪得無厭。知道滿足才是永遠的富足。不知道珍惜現(xiàn)有的,過分追逐名利,勢必招來災禍和不幸。然而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人,不能客觀認識自己的現(xiàn)狀,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平凡,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品味,想通過“拔苗助長”來提升自己的身份與地位。而欲壑難填的結果往往是帶來災禍。
世界上只有一種足,就是知足。自己覺得夠就夠,自己覺得不夠就永遠都不夠。沒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能力讓自己不成為物質的奴隸。所以,接受自己的不足,善待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在知足中迎來生命的艷陽天,是一種境界,更是人生難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