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無數(shù)中國人來說,修身養(yǎng)性是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事,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始終無法左右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如果想更好的生活,我們只能選擇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性以更加寬容的姿態(tài)包容這個世界,也包容那些小人的“劣根性”,由此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幸福。
有人說,之所以人與人之間會存在矛盾,主要就是因為大家都一味的要求別人,如果那個人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標準,我們就認為那是不對的,甚至會覺得對方觸碰了自己的底線,從而排斥與這個人的溝通和交流,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先學會為自己修身,學會接納這個世界諸多的與眾不同。
自古以來,中國就流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有能夠做到修身養(yǎng)性,內(nèi)心寬容無限之人才配稱得上君子,那些只知道計較的人,其實就是小人。這類人是自私的,他們只顧著自己的感受,總是寄希望于外人因其而改變,稍有不合心意就會抱怨無比。
所謂“上善若水”,對于一個人來說,最難培養(yǎng)的就是如水一般的品格。在古老的中國文明認知中,水是世間萬物得以生存的基本,但是它從未與其他事物爭高低,相反它容納下了這世間大部分的污垢,水流奔騰不息,凈化著自己,也凈化著萬物,這便是“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上善”的人便應該如水一般,能夠用自己寬厚的心態(tài)接納世間百態(tài),這其中便含有無數(shù)的污穢和不堪之物,“上善”的人從不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亦不會將自己的思想作為指南,試圖讓所有人都依靠自己,因為他們明白,一旦你有了這樣的要求,那么結果肯定是相反的。
當一個人越來越計較身外之物的時候,往往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皆不盡如人意,產(chǎn)生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因為其自己的內(nèi)心已經(jīng)裝滿了太多戾氣。當一個人的心充滿戾氣時,他是很難以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世界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不是修正外物,而是修正自己的內(nèi)心。
這就好比你與一個人起了沖突,這不單單是對方的過錯,而是因為每一個人的人性中都帶有弱點。如果一個小人在生活中誣陷了你,你一定會感到生氣,并與其爭辯,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就是人性“劣根性”促使的。我們要修行的就是降低這種劣根性之影響,學會包容。
但你學會包容這種“劣根性”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強求于澄清與辯解,因為此時的你會相信“謠言止于智者”,當一個智者面對諸如此類的謠言時,他是不屑于辯解和相信的,不因外物觸及而騷動,安好的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讓自己的內(nèi)心始終處于清凈狀態(tài)之下,這便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