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學會沉默
說話是銀,沉默是金。
人到中年,慢慢發(fā)現(xiàn),50%的話不必說,50%的話說了也沒用。
懂的人自然會懂,面對不懂的人,要學會沉默。
宋代呂蒙正,因為出身不好,經(jīng)常被人看不起。
承蒙皇帝賞識,他出仕不久就升任參政。
從前看不起他的人心里不平衡,就開始在背后嚼舌頭。
有一天下朝,有人在背后譏諷他:“就這樣的貨色,也配參政嗎?”
他卻像沒聽到一樣,頭也不回往前走。
朋友憤憤不平,想要回頭理論。
他拉住朋友說:“不必理會,讓他說去吧?!?/p>
圍觀的人說他很有胸襟,將來必能當宰相!
后來,他果然做到了宰相。
說話固然是一種表達,沉默也是一種態(tài)度。
面對那些和自己不同路的人,不必爭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保持沉默就是最好的蔑視。
02
不拒絕新事物
季羨林曾說:中年之后,最忌諱的就是思維僵化。
所謂思維僵化,就是一個人不再有能力吸收新的東西。
這樣的人很容易和社會脫節(jié),把自己困在過去的小天地里。
曾國藩是傳統(tǒng)的儒家知識分子。
他從小學的是四書五經(jīng),接受的是夷夏之防。
但是他的頭腦卻一直保持開放的狀態(tài),積極學習,從未老去。
別的士大夫把洋人當成蠻夷,只有他說:洋人也懂信義,洋人的技術我們也要學習。
年過五旬,曾國藩積極學習西方的數(shù)理化,推動洋務運動。
曾國藩創(chuàng)辦的安慶內(nèi)軍械所,是中國第一所兵工廠。
他讓兒子去學英文,給他請最好的英文老師,讓孩子去見更廣闊的天地。
他送出了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開辦了中國第一所翻譯館。
正是曾國藩的不懈努力,讓古老的中國開始慢慢了解外面的世界。
李南老師曾說:一個人只要不拒絕新鮮事物,那么他的世界就可以每天增長一點點。
這個人的視野和格局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一個人在不斷嘗試新鮮事物之后,日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充實有趣。
03
收住脾氣
人發(fā)脾氣是天性,收住脾氣則是修養(yǎng)。
一個人的修養(yǎng)越好,越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從前有個將軍,千里迢迢去找禪師求道。
到了寺廟,他問禪師:何為天堂,何為地獄。
禪師說:“你一個武夫,也配和我論道?”
將軍大怒,拔出劍來架在禪師脖子上,吼道:“如此無禮,我殺了你!”
禪師平靜地回答:此為地獄。
將軍一愣,隨即恍然,放刀入鞘,向禪師鞠躬,感謝指點。
老子說:“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一個人能夠真正掌控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不能控制情緒的人,只能淪為情緒的奴隸,肆意發(fā)泄,害人害己。
當情緒上涌的時候,人是失去理智的野獸。
這時候無論做什么都是錯的。
靜下心來,離開現(xiàn)場,聽聽音樂,跑跑步,多換位思考一下。
等情緒平復,再作打算。
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主導自己的人生。
04
善于麻煩別人
很多人都覺得,多幫助別人才能多交朋友。
而實際上,多麻煩別人,也能建立牢固的友誼。
胡適十幾歲的時候被送往上海讀書,母親不放心,送他到車站的時候說:你要去到更大的世界了,我再也幫不了你,自己去闖蕩吧,送你四個字——學會求助。
多年以后,回想起這四個字,胡適才開始明白母親的睿智。
每個人都渴望被需要,只要不是太過分的要求,別人一定樂意幫你一把,對幫助者而言,這也是一種快樂。
18世紀的富蘭克林曾有一個難纏的對手。
每次他演講,這個議員都會給他唱反調(diào)。
他一直對這個議員很禮貌,但是議員就是不愿跟他合作。
直到有一天,他知道這個議員有一套絕版圖書。
他趕忙去借,沒想到議員同意了,從那次之后,兩人關系明顯緩和。
最后倆人還成了好友。
富蘭克林說:“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你的人會更愿意再幫你一次。”
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系也就無從建立。
只有懂得麻煩別人,一來二去,才能慢慢熟絡,成為朋友。
05
慢慢來,別著急
王陽明曾言: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p>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個人每天學習的東西是有限的,不要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做學問,必須一步一步來。
就像是澆樹一樣,剛開始萌芽的樹苗,只能澆一點點水。
等樹長大了一點了,再多澆一點。
如果初生的樹苗用一桶水去澆灌它,就會把它泡壞了。
從前紀昌拜射箭高手飛衛(wèi)為師學習射箭。
飛衛(wèi)讓他練好眼的基本功,再教他射箭。
他回去睜著眼看妻子織布,看著梭子眼睛一點不眨。
再后來,飛衛(wèi)讓他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東西。
他就天天盯著遠處的小蟲子看,直到他把蟲子看成車輪大小,飛衛(wèi)才開始教他射箭。
后來,紀昌果然成為當世有名的射箭高手。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則不達。
在日益浮躁的今天,千萬不要著急。
找準方向,一步一個腳印。
只要堅持住,所有的美好都會如約而至,屬于你的一切,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