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看到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什么事情,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改變?”很多網(wǎng)友的回答是:“自己在生活中所堅持的事情?!闭f到堅持做一件事,很多人會覺得太難或者太慢,或許真的因為缺乏了每天一點點的堅持,生活中太多人的夢想都被扼殺在了搖籃里。其實,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從嘗試去做開始的,如果老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想放棄,那成功就永遠只能存在于夢境里。兩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學生也談過“力不足”的話題,或許可以給今天的人們一個提醒。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畫?!?/strong>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問,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夠,可能會走到半路而不得不停下來,然而現(xiàn)在是你還沒走,就自己止步不前了。”
在這段對話中,我們讀出了冉求對于學習孔子學說所產(chǎn)生的一種畏難情緒,他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夠,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很顯然,孔子并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冉求的能力問題,而是其思想在作怪。所以,孔子認為如果是真的“力不足”,那可以在半路上停下來,但是冉求所謂的“力不足”,是畫地為牢,自己為自己找的借口。
其實,豈止是學習這一件事,任何事情想要得到結果都需要擼起袖子實際去做,并且持續(xù)地去做。當然,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力不足”的情況,比如,一般人很難做到像孔子的弟子顏回那樣“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所以,孔子非常理性,他說如果“力不足”,可以在半路停下來,等不斷調(diào)整、思緒清晰后繼續(xù)前行??墒牵绻婚_始就止步不前,就不是“力不足”的問題,而是“心不誠”的問題。
誠者,勿自欺
《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strong>所謂使自己心志真誠,就是不要欺騙自己。如同人厭惡惡臭的味道,喜歡美麗的顏色,這是人自身本能的反應,可以讓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自己的內(nèi)心有誠意,才是做好一件事情最根本的動力,品讀《論語》,我們來看看孔子做事的誠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strong>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便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一樣;祭祀神的時候,便好像神真的在那里一樣??鬃诱f:“我若是不能親自祭祀,祭了如同沒祭一樣。”一個“如”字,傳遞出孔子在祭祀中的極大誠意,心誠則靈,至誠無息。心在,神就在。神在哪里?就在自己的心中。
誠者,勇于做出順應內(nèi)心的選擇
有誠心,還要勇于做出選擇,付諸實踐。即使自己的選擇在他人看來可能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但是只要符合堅守道義的、自己真心想去追求的,就要勇于為之奮斗。在這一點上,孔子為我們做出了示范: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孔子說:“無論是學習還是加強道德修養(yǎng),好比堆土成山一樣,只差一筐土就完成卻停了下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在平地上堆土,盡管只有一筐土,但是我卻選擇繼續(xù)堅持下去?!?/p>
對于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選擇,孔子拿堆土成山這件事做了個一個比喻,看似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但卻停下來,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看似平地上只有一筐土,要完成整座山的堆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孔子的選擇很坦然,因為不管是止還是進,這都是自己內(nèi)心所遵從的選擇。雖然停下意味著前功盡棄,繼續(xù)意味著路途遙遠,但孔子還是選擇了大道,遵從了自己的內(nèi)心。一個人成長的力量來源于哪里?最終還是來源于面對真實的生命。既然誠心誠意,所以就無怨無悔。
有一句話說:當你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再回到開篇孔子和冉求的對話,很顯然,冉求有畏難情緒,是因為自身的誠心不夠,決心不強。而孔子的話一語中的,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那就是做任何事,心誠才是最根本的原始動力,也是目標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