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直以來,古人也好,今人也罷,很少有人會正面地去談?wù)撋馈?/p>
比如,孔子就說過,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痹唬骸拔粗?,焉知死?”。
孔子的學(xué)生季路問孔子鬼神的問題,孔子不回答,他又問生死的問題,孔子反問他,我們連活著的問題都沒搞明白,死能搞明白嗎?
也就是說,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是回避的。
另外,《論語》里面還有一個故事,可以透露出孔子對于生死的觀點。
就是孔子的弟子伯牛病重了,孔子去看望他,
他說,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他很心痛,但是他又很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沒辦法。
還有一次是他最喜歡的學(xué)生顏淵去世了,孔子很難過,他仰頭大嘆,
“天喪予!天喪予!”
這句話既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的悲憫之情,也表現(xiàn)了他對人之將死的無可奈何。
但是這些言語,只能說明孔子把人的價值,道德的問題看得很重要,但不能代表他對死亡的看法。
實際上,不止是孔子,即使是其他的百家,也很少有人談生死。
在中國古人的哲學(xué)中,把生死的問題理解得最透徹,詮釋得最精辟的人,應(yīng)該是莊子。
而且,他的觀點,不僅僅是透徹、精辟,甚至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
二、
那么莊子是如何談生死的呢?
在《齊物論》里,莊子提出了“道通為一”的觀點。
齊物,齊論,齊是非,還有齊生死。
他是站在“道”的高度上去看待萬物的變化的。
每一事物都有對立的兩面性,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無論你看到哪一面,都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已,只有合二為一,你才能觀察到全貌。
它們相互依存,相互生長。
所謂,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這八個字,道盡了事物之間的本質(zhì)。
生里面蘊含著死,死里面蘊含著生,它們是共通的。
生或者死,它們只是某一事物所呈現(xiàn)的不同狀態(tài)而已。
如果理解了這個概念,那么想必你也可以理解,莊子之所以說“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與我并生”的境界了。
因為,從更高的角度,從宇宙的角度來說,事物本身沒有發(fā)生過變化。
既然沒有變化,我們?yōu)槭裁磿星榫w上的波動呢?
倒不如坦然處之,隨遇而安呢?
因此,莊子是豁達(dá)開闊的。
《莊子·列御寇》里講了一個他的故事。
莊子將死,他的弟子們正在準(zhǔn)備他的后事。莊子說,
"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
意思就是說,天地萬物都是我的陪葬,何必要大動干戈呢,無所謂的。弟子們很害怕,他們說那些蟲魚鳥獸會把你吞噬的,莊子又笑了。
“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他的意思是說,反正我還是會化進(jìn)塵土之中的,被誰吞噬都是一樣的,沒有關(guān)系。莊子的思想表現(xiàn)了他面對生死時的淡然達(dá)觀。
當(dāng)然了,莊子能做到,是因為他把這個問題想得太透徹了,但是我們普通人想不通??!
為什么想不通呢?
原因在這里。
三、
《莊子·齊物論》里就講到了這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面對生死會害怕?
因為人在面對未知的時候,害怕和恐懼是他的本能。
莊子用了麗姬的故事來比喻害怕恐懼到底是如何產(chǎn)生的。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麗姬據(jù)說是歷史上麗戎國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兒,因為長得很漂亮,被賜給了晉獻(xiàn)公。
麗姬聽說自己要嫁到晉國去,很傷心,一個人偷偷地哭泣,因為她不知道嫁到晉國以后,生活得到底好不好,她很擔(dān)憂。
但是,等她真的嫁到了晉國以后,一切跟她想象的不太一樣。
晉獻(xiàn)公很喜歡她,給她錦衣玉食,她生活得十分富足。這會,她再想起從前,自己都忍不住覺得好笑,當(dāng)初為什么要哭泣呢?
這個故事的意義,就在于說人面對生死之時也是這樣恐懼害怕,但是真的到來了那一刻,其實很多時候和你想的不太一樣。因此,沒有必要想那么多,順其自然就好。
不過,這樣說的話,還是有很多朋友不太明白。
于是,莊子又想了個辦法,因為他要把這個事解釋清楚。
他說,人生哪,就想夢一場,你不知道是在夢里,還是夢醒了現(xiàn)在要回去了。
這個說法真是太有意思了。
“夢旦飲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
它的意思是說,就好像飲酒作樂的人,白天醒來的時候,忍不住痛哭流涕,但是在夢里是快樂的??墒菈衾锼坪蹩蘅尢涮涞娜?,白天反而高高興興地去打獵了。你說,這到底什么時候是夢,什么時候不是夢呢?因此,有人就去占卜,才知道剛才不過是夢而已。
其實,莊子的話是在說,快樂和痛苦就一定是相對的嗎,難道活著就沒有痛苦的時候了,那么反過來想也是一樣的。
所以,你的痛苦恐懼只不過是陷入了癡迷和恐懼之中罷了,實際上,一切都未曾改變過。
莊子的夢,不禁讓人覺得是驚世駭俗之言,又荒誕又犀利。
一來,他說得未嘗不是超越人生極限的至理。
一來,莊子的夢倒是影響了后人無數(shù)年。
比如,許多文學(xué)作品的本意就是莊子之夢的延伸。
《紅樓夢》的《好了歌注 》:
陋室空堂,當(dāng)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xùn)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rèn)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
《紅樓夢》所描繪的故事不就是歡歡喜喜最后一場空嗎?它與莊子所說的“人生如夢”是不是非常相似呢?
也難怪,莊子看透世事最后說,
“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p>
有的人忽然就醒悟了,有的人渾渾噩噩,一輩子不得其中。
讀《莊子》,總是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震撼你的心靈。它不是告訴你世間的事該怎么做,但無形之中,你會多了一層感悟,不再逃避,不再害怕,不再因為生活繁瑣的事苦惱。
這是一個華麗的夢,甜美的夢,也是支離破碎的夢,千瘡百孔的夢,無論是什么樣的夢,它都是你的夢。
人生如夢,每一個人都是這世間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