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在很多人眼中都是消極詞,當一談及放棄,一些“為什么不繼續(xù)堅持”之類的話就出來了。
其實適時放棄有時是一種智慧,面對無法實現(xiàn)或者堅持也是無用的事情時,放棄是最好的選擇。
放棄即是舍得,有舍才有得
經(jīng)濟學里有一個二八定律,即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關(guān)鍵的部分只占百分之二十,而剩余的百分之八十,盡管占了大部分,但對結(jié)果影響不大。
這一定律也可以運用于日常生活,其實我們對于生活的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左右兼顧,十全十美,與其盲目地全面抓,不如挑重點下手。
看過一個視頻,里面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是愿意每一個特長面面俱到但不求深度,還是在一個特長上精益求精。
底下有一個評論讓我記憶深刻:年輕時野心勃勃,以為自己能抓住全部,結(jié)果碌碌無為了這些年,才發(fā)現(xiàn)我能把專業(yè)掌握已經(jīng)是萬幸。
“在你青春的無憂無慮的生涯里,你屋子里所有的門戶始終洞開著”。
我們面對敞開的門戶,都要去走一遍,其實是在耗費時光,盡管歷經(jīng)過后,有所成長,但遠不及舍棄部分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情更有意義。
因此,懂得適時放棄,不僅是減負,還是避免自己少走彎路。
一、放棄無謂的執(zhí)著
曾讀過一個故事:小和尚每天負責打掃寺院的落葉,但落葉每天都有,打掃起來也十分麻煩。
于是,他每天都在苦惱,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將落葉一次性清掃干凈,這天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tǒng)統(tǒng)搖下來,后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于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干,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就掃干凈了,因此小和尚那一整天都非常開心。
可到了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樣落葉滿地。
這時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的?!?/p>
小和尚終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惟有認真地活好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tài)度。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我們應(yīng)當區(qū)分可能與不可能,如果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存在,我們再執(zhí)著地堅持也是無用的。
二、放棄對前路的畏懼
未來自帶神秘感,因此我們很容易陷入未知的恐懼,從而在當下容易畏手畏腳。
等到由于自身畏懼而導(dǎo)致沒有及時抓住機遇,我們又將陷入無盡的懊悔中,從而更加茫然。
正如那一句俗語:“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與其單純地恐懼,不如大膽地向前走。
或許一時將自己包裝得堅強是不太可能的,但逐漸地讓自己接近堅強是完全可以的。
顧城有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四面墻的房間雖黑,但始終會有光透進來。
正是這種不屈與堅韌,才會一直讓人處于進步發(fā)展中,而也正是這種品質(zhì),才能讓我們在生活中越挫越勇。
三、放棄對職業(yè)的偏見
很喜歡叔本華說過的一句話:“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于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yè)?!?/p>
當下不少人容易陷入對職業(yè)的困惑,要么覺得屈才了,要么覺得專業(yè)不對口,但其實這世間就沒有可以完全滿意的事情。
記得以前聽過一節(jié)思想課,當時老師談到職業(yè)道德時,說:“也許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但我們可以將選擇的變成我們熱愛的,而正因為熱愛我們就會更堅定這一選擇。”
當我們學著接受,才會更清醒地知道我們想要什么,這也會為之后的更好選擇指明方向。
四、放棄內(nèi)心的停滯
電視劇《士兵突擊》里許三多的一句臺詞,被不少人當做座右銘:“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好好活?!?/p>
當感覺生活開始穩(wěn)定,人們往往會放慢腳步,甚至停下來,沒有更新的目標,也沒有了新的樂趣追求。
一旦陷入這種僵局,人就會慢慢麻木,到最后什么都不想去想,去關(guān)心。
因此,我們應(yīng)學著主動放棄對穩(wěn)定的滿足與前進步伐的停頓,只有眼中有光,才能更好地看清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