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人歷來講究不著述立言,之所能流傳后世大多與其弟子記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王陽明也不例外,其思想能夠傳承至今,離不開徐愛的日記《傳習錄》??梢哉f王陽明博大的心學智慧都在其中,雖然大多都是理論辯證,但亦不乏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處世智慧。在一次談話中便提到了我們今天常說的口頭禪,在他看來,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會將其掛在嘴邊的。
徐愛是王陽明最得意的弟子,就像孔子的顏回一樣,他經(jīng)常與師傅請教心學的疑問,其中一次問道
“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shù)苷?,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p>
大意是說古往今來,人人都知道對父母要孝,對弟兄要悌,但事實上卻并沒有孝也沒有悌,這樣看來知和行應當兩件分開的事才對。徐愛的提問不僅切中心學要害,也反映了一個古今都存在的社會現(xiàn)實。王陽明在解答弟子疑惑的同時,也深刻分析了產(chǎn)生這種病態(tài)現(xiàn)象的根源。他說:
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在他看來這是因為私欲隔斷兩者,被割斷后的知與行看似二件事,實際上已經(jīng)不是知與行的本體,也不能再稱為知與行。其實,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我們在提到孝敬父母的時候,人人都說我知道,然而沒有做過的事情便沒有經(jīng)歷個中滋味又如何能稱為知道呢?金庸先生在談論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時候也曾經(jīng)打過一個比方,說一個沒有生過孩子的女子是永遠不會知道生育的痛苦。
有的人因為自私懶惰而并沒有盡孝,或者假借“工作忙”而不愿在父母身邊多待片刻。顯然他是不知道孝順的,而每個心中的“孝”都不一樣,唯有做了,通過父母的感受反饋才知道做了多少。所以,在王陽明看來,如果有人在生活中問你道理的時候,無論多簡單,都不要輕易說“我知道”,那些常把“我知道”掛在嘴邊的人大多都是知行隔斷而缺乏行動的人,紙上談兵樣樣知道的人是很難有所成就的。而真正有本事的人,是知行合一的,這樣的人正如陽明先生所言“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p>
所以在面對他人的提問是否知道時,可以用“我聽過”或者“聽說過”來回答,聽過是知曉這個個說法,到底知不知道還需要三思有沒有知行合一后再回答。自己沒有做過,單憑揣測便說自己知道往往會種下失敗的因。同時他人也難免不會將你所謂的假“知道”當作他實踐的指導經(jīng)驗,如此損人而不負責的表現(xiàn),也難怪古人說“貴人語遲,謹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