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十四歲拜孔子為師,一生侍奉,同時也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一次,顏回在街上遇到一買布人與賣布人發(fā)生爭執(zhí),賣布人說“三八二十四”,買布人則堅持“三八二十三”,顏回不忍賣布人吃虧,就當(dāng)眾指出買布人是錯誤的,買布人自然是不罷休,二人鬧到孔子那里。
同時兩人打賭:若是買布人是錯誤的,就要輸?shù)糇约旱念^;顏回要是錯誤的,就要輸?shù)糇约旱拿弊印?/p>
只是讓顏回吃驚的是,孔子判定買布人是正確的。
孔子說:“你輸了,不過是輸了一個帽子;他輸了,卻是一條人命?!?/p>
孔子重大義而輕是非,在顏回輸冠一事中,盡顯退讓之智!
又如我們現(xiàn)代社會,車上“霸座”事件層出不窮,在小小的車內(nèi),人與人之間的摩擦驟然加劇,所有人都絞盡腦汁去應(yīng)對,然而,生活并非是戰(zhàn)場,無須如此,我們平時只需做到《增廣賢文》中說到的“忍一句,息一怒,退一步?!?/p>
這就足夠了。
進(jìn)一步,不如退一步
忍讓與退步并不代表軟弱,它所呈現(xiàn)的是給人一個不計前嫌地機(jī)會。
如老生常談的張英“六尺巷”一事。
張家人因為房子問題與鄰居起爭執(zhí),愈爭愈烈,因此家人想請張英出面,然而張英雖身居高位,但心胸寬廣,沒有刻意維護(hù)家人,反而寫下“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名句,流傳至今。
《增廣賢文》中說:“責(zé)人之心責(zé)己,恕己之心恕人?!?/p>
一個聰明人在做人處事中,會曉得用苛求別人的心來責(zé)難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來體諒別人,雙方若是起了爭執(zhí),不如靜下心來,或許有更好的方式來解決矛盾,一味爭奪前進(jìn)反而落了下乘,如老子所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拋棄了小聰明的大智慧。
“忍”與“退”決定了“智”與“愚”
人們常說大智若愚,但是什么叫作智?什么叫做愚?
而有的人才華橫溢,卻不見得比誰都聰明,如“擊鼓罵曹”的禰衡,禰衡才華天下聞名,但性格卻激進(jìn)無比,多次羞辱曹操,后被曹操送給劉表,禰衡依舊輕視劉表,又被劉表送給黃祖,因做事激進(jìn)被黃祖所殺。
有的人處世喜歡不停地前進(jìn),以此來壓倒別人,維持一種優(yōu)越感,好彰顯出自己的“智”,殊不知這種“智”外強(qiáng)中干,愚不可及。
古語云:“量小非君子,品高是丈夫?!薄靶轄幦鐨猓琢松倌觐^?!?/p>
做人做事須知進(jìn)退,明得失,懂得寬容,如此,他人便會敬你信你。
《增廣賢文》言:“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一時之氣與百日之憂,何優(yōu)何缺,不必多說。
請謹(jǐn)記:不逞口舌之快,不發(fā)傷人之言,時時忍讓,處處讓步——這就是追求從容生活的最佳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