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馬可說過一句話: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fā)生在我們身邊99%的事情,對于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
確實如此。
我們常常將時間耗費在了99%無用的人事物上,卻忽略了那1%,才是最值得關注的部分。
貳
終其一生,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
人與人之間需要有清晰的邊界,這種邊界不僅僅是身體所要保持的距離,更是心理上的間隔與分寸。
用兩句話概括就是:
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與自己無關。
叁
在一期《奇葩說》上,作家馮唐說了這樣一句話:
“其實人生有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是你要仔細問問關我屁事,另外一個問題是關你屁事,你就能知道哪些是錯的,哪些是對的?!?/p>
這句話聽上去簡單粗暴,但是想來卻頗有道理。
美國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曾經(jīng)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作“自我損耗”。
所謂自我損耗,就是你看似什么都沒做,但是你的每一次選擇和糾結(jié),都是在損耗你的心理能量。
每消耗一點心理能量,你的執(zhí)行力都會下降。
這就是為什么大家普遍認為,越是簡單的人效率越高,越是克制的人走得越遠。
因為他們能遠離那99%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在心里說一句:
關我什么事,然后將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有個習慣:寫作的時候絕不出家門。
哪怕他因為寫不下去而來回地踱步,哪怕生氣到把家的門板給拆掉,他也絕不會離家半步。
因為他明白,如果自己找一個“出去放松一下再寫”的理由,最后的結(jié)果,一定是被外面跟自己無關的事情所消耗。
耐心熬下去,度過一時的“枯竭期”,才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我們前面說:99%都無用,那什么是1%的生活?
這就是1%的生活。
放棄99%的無效信息,不讓別人隨意介入你的生活,不讓外界的紛爭、口舌、人際隨意打亂你的節(jié)奏,將時間花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只有這樣,你才會做到真正的高效,你的內(nèi)心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安寧。
肆
漫畫家蔡志忠說過一句話:
“每塊木頭都可以成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p>
木頭如是,生活也如是。
一個人心靈的空間是有限的,只有去掉不必要的,內(nèi)心才能盛放更為重要的部分。
拋卻無關的人和事,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最重要的1%上。
不為外界所累,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與淡泊,才能活出生命最真實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