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心態(tài),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老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yī),解鈴還須系鈴人。
這世間,最好的藥方就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不為世俗問人間。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學(xué)詩人蘇軾做個“閑人”。
低谷時,不忘陽光
詩人余光中說,如果要穿越,就找蘇東坡做朋友,他能讓一切變得有趣。
蘇軾一生坎坷跌宕,45歲慘遭奸人算計誣陷,被貶到黃州。
蘇東坡看著眼前潺潺的小溪,竟然如同孩兒一般為自己打氣說,“老家伙,別灰心啊,都會好起來的”。
62歲時,白發(fā)蒼蒼的蘇軾再次被貶到荒蕪之地。
若是放在常人身上,一定早就崩潰,但他卻在疾苦生活里自得其樂。
他發(fā)現(xiàn)那個地方的生蠔很好吃,于是趕緊修書一封給兒子寄過去,告訴他:“這里生蠔太好吃了,千萬不能跟朝里士大夫們說,不然他們過來搶,我就沒得吃了?!?
蘇軾,這一生,就是憑著他這自得其樂,凡事自足的心態(tài),獨自走過了一個又一個低谷期。
正如他筆下所寫的那般,歷經(jīng)風(fēng)雨后,竹杖芒鞋輕勝馬。
人生的快樂與不快樂,其實都在自己的取舍間。
只要你擁有樂觀的態(tài)度,向上的精神,即使身在泥濘中,也能長成一株清麗的蓮花。
巔峰處,不忘來時路
少年蘇軾生在書香門第。
蘇家一門三人,父親蘇洵發(fā)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與蘇轍兩個后人天資聰穎,又加之父親的引導(dǎo),在讀書上十分刻苦。
蘇軾早年就曾立志為朝廷盡忠,二十二歲時,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rèn)為是自己弟子所作,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后來,他入朝為官,雖然官路艱辛,但是年少英才,自然被許多人拉攏。
但是蘇軾此人對待政治向來清明,秉承剛正不阿的心,始終沒有偏倒一方。
他在那時寫下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寥寥幾個字,足以看見他當(dāng)時的心境早已超然。
人在巔峰時,最怕的就是迷失了自己的心智,讓利益和欲望牽著理智走向歧途。
可在清醒的人看來,人如鴻鵠,到這里,抑或到其他處留下痕跡,都只是偶爾落在雪地中,短暫的停留,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所以,即便是在繁花深處,蒸蒸日上的時候,也不要迷失方向,忘記自己來時的道路。
要記得,人生如斯,壞好迷悟都會過去,你什么也留不住,明白了這一點,你看待名利、物質(zhì)的心也會淡泊許多。
心態(tài),是最好的良藥
蘇軾被貶嶺南時,正值盛夏時節(jié)。
嶺南地處西南,暑氣蒸騰,蟲蟻肆虐,隨行的人都叫苦不迭,病死了許多。
可蘇軾卻百病不侵,安然無恙。
什么瘴氣、疫病,都影響不到他。
蘇軾笑談: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
真正心態(tài)好的人,越是在困境、窘境中,越能如魚得水,破后而立。
好的心態(tài),就是治愈一切苦難的良藥。
人活一世,活得就是一個心態(tài)。
就如作家狄更斯說:“一個健全的心態(tài),比一百種智慧都要更具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