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紀,只有專心自己,專注當下,才能完成自己,成就自己。
不問天意
古人說:天意從來高難問。
人是很難去猜度天的。
一個人到底會有一個什么樣的命運,什么樣的結局,都屬于不可知的事情。
與其被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亂了心智,不如專心當下,專注手頭的事情。
曾國藩為了清王朝奮斗一輩子。
但是發(fā)現(xiàn)清王朝并沒有大的起色。
自己一生仿佛在做無用功。
晚年的曾國藩一直在問自己:這一切是否值得?
若是無力回天,何必勞心費力。
曾國藩一度消沉,但是后來他想明白了:盡人事,聽天命。
未來如何不必擔心,把當下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做好。
晚年的曾國藩重新活躍起來。
學習化學,興辦洋務,積極引進西方技術。
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盡最后一份心力。
在中風去世之前,還一直感慨,自己往日空費光陰,未能多做些事情。
不猜人心
古人言:“疑心生暗鬼?!?/p>
若是自己心里生了鬼,看誰都像鬼。
所以一個人若是喜歡猜度人心,往往會神經(jīng)兮兮,看誰都不正常。
不僅影響身邊人的心情,更影響了自己內(nèi)心的坦然與自在。
一個人不要去猜別人心里想的是什么,看他如何去做就好了。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p>
修德重在修心,一個人心里有著怎樣的想法,決定了他能看到怎樣的世界。
自己首先要做到心地光明,才能看見命運最美的風景。
行至中年,歷經(jīng)坎坷,王陽明留下這樣一句話:“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
人生一世,做事修心。
不問天意,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猜人心,才能把自己的心修好。
這兩點做好了,才能明心見性,寵辱不驚;才能經(jīng)得住平淡,守得住燦爛,扛得住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