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格局大的人,不解釋
莫言在散文《吃的恥辱》里說到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他請大家吃烤鴨。在場的人酒足飯飽之后,桌子上還剩很多。莫言覺得桌子上的大蔥、潔白的薄餅,還有香酥的鴨肉,都是些好東西,浪費了非??上?。于是,他繼續(xù)吃著。
這時,有人開口說:“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點錢吃回去不可。”莫言聽到之后,心里很不舒服。他本想反駁,但轉念一想,別人已經(jīng)對他有了偏見,即使解釋也是徒勞。于是,他選擇了沉默。
后來莫言回家探親的時候,把這件事告訴了她母親。母親就說:以后赴宴之前,先喝兩碗稀飯,吃上兩個饅頭,在宴席上就可以吃慢一些,少吃一些。
再次赴宴時,莫言按照母親的吩咐去做,宴席上吃飯時細嚼慢咽、慢條斯理。誰知,卻有人說:“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樣的勁兒,好像他只用門牙吃飯就能吃成賈寶玉似的?!?/p>
在我們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情況,不管你做的好與不好,都會有人像挑刺一樣說你的不是。如果你急于解釋,別人只會覺得你是在為自己開脫,還不如一笑置之,用行動去證明一切。
就如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沒必要不停的向人說其實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因為人們只會愿意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我甚至覺得,你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在這些誤解背后,挺好的。
“不與井蛙語海、不與夏蟲語冰、不與凡夫語道”,是一個人應有的涵養(yǎng)。面對謠言和詆毀,不解釋,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豁達。
②格局大的人,不糾纏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有一次和臧克家在小飯館吃飯。鄰座是一對母子,期間,那位女子去了洗手間,就將小孩獨自放在凳子上。
小孩伸手去抓桌上的菜吃時,不小心摔倒在地,哇哇大哭起來。季羨林看見后,連忙將他扶起來。這時候女子從洗手間出來,誤以為季羨林弄哭了自家孩子,張口就罵:“一個大人欺負小孩,要是我兒子受傷了,我跟你沒完!”
季羨林沒有反駁,聽著小孩媽媽在一邊叫罵,安靜地回到了位置上。周圍的群眾看不下去了,指責小孩的媽媽蠻不講理:“是你家孩子自己摔倒了,這位先生好心扶起他,你不分青紅皂白地就開口罵人,你真沒良心!”
事后,臧克家問季羨林:“你明明被人誤解了,她那樣罵你,你為什么不還嘴?”季羨林笑著說:“和一個罵你的人還嘴,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爭辯,這是一個不好的開始?!?/p>
是啊,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總說生活中有很多煩惱,其實多是苦于糾纏,糾纏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糾纏一些不懂道理的小人,最后卻讓自己悶悶不樂,郁郁寡歡。
古語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人這一生,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格局大的人,從不與爛人爛事糾纏,這不是表現(xiàn)得懦弱,更不是代表低頭。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一種虛懷若谷的大度。
③ 格局大的人,不責備
蘇東坡出任杭州行政長官的時候,遇到一個逃稅的考生吳味道。吳味道借蘇軾的名義往京城運送紗布,被稅吏抓獲。
蘇軾了解情況之后,知道吳味道借自己的名義運送紗布偷逃稅款,只是因為趕考的路費不夠,不得已出此下策。
蘇軾非但沒有追究,反而另外送了一批貨給他,讓他安心趕考。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遇事不指責,這是一種修養(yǎng),亦是一種格局。
特別認同一句話:凡事常思記過,遇事少記人錯,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在日常生活中,請多一點換位思考,少一點計較和責怪,多一點將心比心,少一點數(shù)落和責備。
欲成大器,先有格局。而所謂格局,不過是面對流言蜚語時,不解釋;面對爛人爛事時,不糾纏;面對別人的過錯時,不責備。
做人,把目光放遠,把格局放寬。你的格局越大,人生的道路越寬,越能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