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世事不可說,只是看破不說破。
凡事,能看破是智慧,不說破是修為??雌撇徽f破,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境界。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寬容。
中國人最講究的是面子,任何時候,給對方一個體面的臺階。看破不說破,面子上好過。傷什么,別傷人面子。
《孔子家語·卷二》記載孔子借傘的故事。
孔子和弟子們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沒有帶雨具,正好路過子夏的家。
子路提議說:“咱們到子夏家借把雨傘吧!”
孔子連忙攔住子路,說:“不要去,不要去。子夏這個人我了解,他十分護財,他的東西別人是借不出來的?!?/p>
子路說:“我能把我的東西拿出來和朋友一起享用,就是用壞了都不心疼。難道老師借把雨傘用用,子夏都不肯嗎?”
“我不是那個意思。”
孔子感慨地說道,“咱們不能硬讓人家去干自己不愿意去干的事。只有這樣,咱們大家相處的時間才能長久些!”
孔子看看破了子貢的吝嗇,但孔子沒用指責(zé)他,不強人所難,反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理解和寬容。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厚道。
宋朝宋太宗時有位張齊賢,一次舉行家宴,有位秘書看到宴會上那餐具精美,四瞄無人,迅速拿了幾只塞入懷里,“一奴竊銀器數(shù)事于懷”,張齊賢看到了,三十多年一直沒說。后來,張齊賢當上了宰相,給他當秘書的都提拔了,獨有那位盜銀器的原地踏步,他不服:同樣做秘書,大家都提拔,為甚我獨不得提拔?張齊賢只好說破了:某年某月,某次宴席,“爾盜我銀器乎?我懷三十年不以告人,雖爾不知也?!蹦俏幻貢鴿M臉羞愧,不好再在職場立足,只得卷起鋪蓋走人。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如果非原則性的小事情,要給予別人最基本的尊重與體諒。這樣大家以后相處起來才不會尷尬。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智慧。
季羨林先生被譽為中國最后的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先生是一個很性情的人,所以總是有一些驚人之語。
“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奔玖w林先生的這句話,可謂是情商及人品的概括。因為言多必失也是這個道理,即使是實話、真話,也不見得都要跟人全盤托出!
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三國時期的楊修,聰明可嘉,但絕非智者。
曹操生性多疑,一次睡覺時被子掉地,侍衛(wèi)去撿被子被他跳起來拔劍刺死,隨又睡去,后醒來發(fā)現(xiàn)侍衛(wèi)死去,大哭不止 ,稱其不知侍衛(wèi)是怎么死的。令其厚葬侍衛(wèi)。只是楊修得知此事,卻不以為然,說:不是丞相睡著了,是你我睡著了。暗指曹操裝睡殺死侍衛(wèi)。
曹操知道后很生氣。后來,曹操在與劉備對峙當中,曹操傳口令為“雞肋”,楊修又猜測說曹操,就要打道回府,要撤軍,并告知士兵們打好行禮準備啟程。曹操知道后,以擾亂軍心的名義,下令殺了楊修。
以史為鑒可以洞若觀火。
當別人都困惑于曹操的意圖時,楊修總是能看清, 卻不肯藏在心中,屢次解釋給別人聽,顯示自己的聰明,所以最后等待他的是死路一條。
《菜根譚》中說:“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后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會說話,只能給人帶來“乍交之歡”??雌撇徽f破,才會讓人“久處不厭”。
一個人,倘若能通過自己的體悟,看清這個世界;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細致拿捏,將事物看破而不說破,他的人生,定將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群處守住嘴,獨處管住心!
閉嘴是一種修行,沉默是一種聰明。
佛說紅塵可看破,卻不可說破。
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知理不爭論,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
余生,愿你做一個能管得住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