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jīng)》不能用心智頭腦,而要用潛意識;不應該執(zhí)著文字,而應該領(lǐng)悟其意。
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p>
天道忌盈,人道忌滿。盈必招損,謙則受益。對人而言,盈滿者得禍,謙損者得福。凡事做八分,永不求盈滿,這樣的人就是悟道了。
1、物極必反,是道的變化規(guī)律。
人們喜歡追求十全十美,然而,這種十分完美的盈滿狀態(tài),是天道的忌諱。因為盈滿代表著事物已經(jīng)發(fā)展到極點,不能再有余地了,接下來,必然是物極必反,走向與之相反的另一端。
好的事情,好到極點,就會轉(zhuǎn)向壞,比如樂極生悲。
壞的事情,壞到極點,就會轉(zhuǎn)向好,猶如否極泰來。
老子說:“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p>
有道的人不會追求盈滿,而是順應天道的變化規(guī)律,保持不欲盈的狀態(tài)。一個東西被十分用盡,物盡其用就是敝,容易被拋棄;而只用了幾分,還可以使用,則會留下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只要事物不發(fā)展到極點,就可停留在剛剛好的階段,所以能敝不新成。
2、凡事做八分,是恰到好處。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p>
我引申出來說,我們做事不要盈滿,凡事做八分,是恰到好處。
比如說,吃飯吃八分飽,我們就不會撐壞肚子,也不容易肥胖;說八分話,留出兩分回旋的余地,不把話說死了,說絕了,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好處,做人留一線,他日好相見;愛一個人到八分,是恰到好處,愛多了,成為負擔,愛少了,不夠真誠。
當然,凡事做八分,是指拿捏一個度,不走極端,不窮其極,并不是說做事馬虎,虎頭蛇尾。
比如說,職場上有的人,經(jīng)常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八分,剩下的讓別的同事幫他收尾。這種是態(tài)度不認真,給別人制造麻煩。不是我說的意思。
3、永不求盈滿,人才能自謙。
說實話,我年輕的時候,霸氣側(cè)漏,也不自謙,總覺得自己的實力擺在那里,用事實說話,為什么要假裝謙虛?明明自己好,非要自謙說自己不材。
因為是過來人,我懂得自謙是一種境界,若意識沒升華到那個境界,就不會自謙。
比如說,我讀完大學出來,覺得自己肚子里還是有點墨水的。工作十年后,我又潛心讀書三年,覺得自己的認知超出普通人水平。然而,又讀書寫作7年,快40歲時,我才悟到:其實我什么都不懂,并不比任何人有見識,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人,如此而已。
自謙是一種自我的升華,當你超越自我之見,就可瞥見大道的無窮,像老子說的那樣“淵兮似萬物之宗”。那種驚鴻一瞥,足以釋放自我的傲慢和自滿,真正變得謙遜和平凡起來。
所以,我能理解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臨終之前,只留下兩個字: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