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
眾多國學經典,如果只能讀一本,你會選哪本?如果是我,會毫不猶豫的推薦:《易經》。
唐代的宰相虞世南說過:不學易不可為將相。
孫思邈說過:不學易,不足以為太醫(yī)。
蘇軾專門寫了《東坡易傳》,孔子晚年讀易,更是韋編三絕。他還感嘆,假我數年,吾學易,彬彬矣。
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易經》則是一部涵養(yǎng)福報的典籍。
人的命畢竟不是全靠天定,《易經》的偉大不在于創(chuàng)造了或者間接產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于它啟發(fā)我們明了人間的“貞正之道”。
如果我們能沿著《易經》指明的這條“貞正之道”,人生道路必然能夠元亨利貞。
所以《易經》告訴你:人的命運憑自己掌握,謹記5個道理讓你事半功倍!
1.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它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順從自然,就會得到吉祥,就不會有不利的后果。這就說明,我們所重在人,在自己。
其實《易經》就是把自然的規(guī)律轉移到人事方面的倫理。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君子所居所察所玩所占,無不在事物變化之中來順應與把握,強調人的積極主動性。
2.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君子在內心中能把握好一個敬字,也就是在內心能夠嚴格約束自己,使自己為人處事謹慎、小心、認真、敬畏;在外能把握一個義字,也就是處身于社會群體中能方正正,則能堅守道義、忠誠、守信。
因為君子有了敬與義這些高貴的品德,所以就能得到人們的擁護與支持;就能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在顯身手。也可以說,“敬”與“義”正是人的品德的基本內容。
3.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君子以謙卑之心涵養(yǎng)自己,修煉身心。古人多以謙遜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準則,并且用“滿招損,謙受益”來自我警醒。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wèi)者良。
當今道德高尚的人,也同樣以謙遜的態(tài)度,自首其德,修養(yǎng)自身。
4.受人之辱,無動于色
蘇東坡曾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p>
自己一旦受到別人的侮辱,非但不能生氣動怒,反而還要面不改色,以平淡之心對待。
或許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怯懦的表現,但是殊不知這種嘲笑別人怯懦的人,只要稍微被他人一激,便心態(tài)失衡,很容易釀成禍端。
5.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易經》的《坤卦·文言》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名句。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后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fā)生災禍,甚至連累后代。
所以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積善積德。
古人云:“《易經》之重,在于包羅萬象,點透世人。”
據《論語》記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p>
孔子是到五十余歲才讀《易經》么?
當然不是,而是《易經》包涵天地真理,孔子自認年輕時閱歷太淺,無法從中得到收獲,于是在“知天命”年紀開始專心鉆研。
從先秦至今,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易經》一直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而《易經》也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是經典中的經典,如果大家有時間,建議大家一定要讀一讀《易經》。
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怕看不明白,但其實大家不用擔心,像我一樣,讀一讀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就好了。
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里面還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易經里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而是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從五行、天干、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
《易經》是傳統(tǒng)文化的綱要,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根。是我們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讀《易經》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運!
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讓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后,對于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