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wǎng)商 · 2020-06-09 來源:平兒聊歷史
"偷得浮生半日閑"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全詩如下。
題鶴林寺僧舍
唐代: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比起詩句"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知名度,詩人李涉的知名度明顯要低很多。李涉是唐朝詩人,生卒年不詳,大約是公元806年左右在世,晚于李白、杜甫等盛唐詩人。
唐憲宗時期,曾經(jīng)擔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貶。文宗時期,召為太學博士,后又流放南方。這首詩,就是李涉被流放時寫下的。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整天昏昏沉沉好像在醉夢里,忽然聽說春天快結束了,于是勉強自己去登山。
仕途失意,李涉本能地會心情抑郁,于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這是大多數(shù)人失意時都會有的表現(xiàn)。
好在,一般而言,人類都是有求生的本能和自愈的能力的,李涉雖然破罐子破摔了一段時間,但是還是不敢太頹廢墮落,在得知春天將盡的時候,強打起精神去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因為路過栽竹的寺院,遇到僧人說話,才偷到了這浮生中半日的清閑。
"竹院"就是指的寺院,因為古代很多寺院里都種有竹子。
"偷"字用得極妙,體現(xiàn)出了"浮生半日閑"的難得和珍貴,以及詩人"偷"到后的愉悅與享受。
李涉登山后,遇到僧人,與之交談,心態(tài)逐漸發(fā)生變化,由之前的"昏昏"變成"閑"。
這首詩,想必是很多人遭遇打擊后的真實寫照。從情緒低落,昏昏度日,到打起精神,重振旗鼓。只不過,有的人歷時長,有的人歷時短。
與其一直浪費時間傷心難過,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閑。
說完李涉的這首詩,就不得不提蘇軾的《鷓鴣天》: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宋代:?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以及曾鞏的《鶴林寺》:
鶴林寺
宋代:?曾鞏
昔人春盡強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閑。
何似一尊乘興去,醉中騎馬月中還。
從曾鞏的《鶴林寺》一詩中可以看出,他一定是讀過李涉《題鶴林寺僧舍》一詩的,因為曾鞏《鶴林寺》前半首"昔人春盡強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閑",豈不就是直指李涉《題鶴林寺僧舍》整首詩中記錄的事情嗎?
因此,可以大膽推斷,蘇軾大概率也讀過李涉《題鶴林寺僧舍》一詩,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閑"這句詩的影響,寫下了《鷓鴣天》中的"又得浮生一日涼"之句。
這樣推測的原因有二:一方面,一個作品得到著名人物的推薦和背書之后,很容易就會在圈子里傳開;另一方面,曾鞏雖然年長蘇軾近20歲,但二人卻是同榜進士,且關系十分好,他們交談時,應該會一起聊到某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很可能就包括了李涉此詩。
李涉的這首詩,能夠影響到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和曾鞏,哪怕他自己本身不是頂級詩人,他的這首《題鶴林寺僧舍》也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