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hinesehdxxxxvr,法国白嫩大屁股xxxx,高潮+国产,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讀一輩子書不過是為了找到命里那寥寥幾本

讀一輩子書不過是為了找到命里那寥寥幾本

讀一輩子書不過是為了找到命里那寥寥幾本

天下網(wǎng)商 · 2017-08-10 來源:鳳凰文化

  核心提示:《名哲言行錄》記載,有一次色諾芬被蘇格拉底攔住去路,問他在哪里可以買到各種食物,色諾芬逐一道來。話鋒一轉(zhuǎn),蘇格拉底緊接著問:“人在哪里可以變得美好?”色諾芬啞然無對。“來跟我學習吧。”蘇格拉底吩咐道。

  黃德海是博雅的讀書人,更是卓爾不群的批評家,所見所指皆為人心與世事之根本。他堅信寫作是立法的技藝,手捧善意穿越崎嶇起伏的世界,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遭遇過“大書貪求癥”,那時候的他咬緊牙關,要把無論怎樣艱深的書都啃下來,卻沒能尋到讓自己身心安頓的所得,直到有天,一個類似蘇格拉底那樣的聲音跟他說,“來跟我學習吧”,他才稍微放松了些,開始學著辨識自己的性情,并依性情所向選擇讀物。

  本期讀書會,黃德海攜新書《書到今生讀已遲》與前輩李敬澤對話,談及書中所寫與現(xiàn)實世界的區(qū)別,談及寫作對自我的意義,也談及德行與“勤苦任事”的關系……面對這樣一場精彩的對談,了解到世間事的內(nèi)情和讀書路的蜿蜒,我們似乎也聽得到耳邊有人輕輕說,“來跟我學習吧?!?/p>

  以下為文字實錄。

 

  左起:李宏偉、李敬澤、黃德海

  讀《書到今生讀已遲》,我能在其中找到對自己來說非常有必要的生機

  主持人:今天活動的主題是關于這本書的,《書到今生讀已遲》。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受是它非常低調(diào),如果除去白色的書封,這個書幾乎沒有任何標題和名字了,也沒有任何人做推薦語,我想這本書跟作者其實是一脈相承的,我所認識的德海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謙遜和低調(diào)的人。今天來給德海助陣的是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李敬澤老師,敬澤老師是老練的批評家,還是新銳的作家。坐在敬澤老師旁邊的是這本書的責編,作家李宏偉。坐在我旁邊的就是本書作者黃德海本人了,他是非常出色的青年評論家,目前就職于《上海文化》。書到今生讀已遲,我注意到的是這個“遲”字,先請德海跟我們解釋下這個書名的來源吧。

  黃德海:我經(jīng)常被問到書名問題,其實這個書名,我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出處,都是二手三手的轉(zhuǎn)述。我用的意思呢,就是說,像敬澤老師這樣,帶著宿慧而來,隨便寫寫就已妙筆生花;另外有一種天才,幾乎是從胎教就開始讀書,也是下筆如有神。我這種就是現(xiàn)學現(xiàn)賣,吭哧吭哧讀了,才敢提筆寫一點。遲,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這不是謙虛,是真的對自己的認識。

  李宏偉:作為責編,我每年大概會編十來二十本書,把一本書做出來,至少稿子會過三到四遍,在書出來之后還會有興趣再來讀,每次讀的時候都能夠有所受益的不是特別多,我覺得《書到今生讀已遲》至少這幾年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工作當中還有意外的驚喜。

  這個書分三輯,第一輯“跳動的火焰”,是以唐諾的《眼前》為引子,來講德海對《左傳》乃至于《春秋》的感受和心得。第二輯是“愛命運”,談德海讀的一些其他的書,在這里能夠見到德海的涉獵范圍非常廣,包括像講到玻爾、海森堡等等,對物理學的一些東西有涉獵。其中有一篇文章對我影響很深,就是他用三個作品,包括《基督最后的誘惑》、《大教堂謀殺案》、《被拯救的威尼斯》,來談一個成圣的問題。在基督教的進程中,從最初耶穌成為救世主,或者成為圣人之后,一個人要想成為圣人,要求越來越高的,因為有榜樣在前,后面的人再重新去做,就很容易變成表演,不再是一個實質(zhì)性的東西。第三輯更多的是講一些對他自己的成長起到助推作用的人和事,或者說讓他豁然開朗的一些閱讀,比如里面提到的《笑傲江湖》。作為同齡人來說,我從這里能看到一個人是怎樣通過閱讀,跟書中的世界和自己眼前的世界,能夠有一個很緊密的縫合,然后從里面找到對自己來說非常有必要的生機。我是這樣理解的,想聽一下李老師的看法。

  李敬澤:書非常好,對我來說好處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讀這本書是一個心理上備受碾壓的過程。作為一個讀書人,作為一個以讀書寫字為志業(yè)的一個人,有的時候碰到一個更聰明的人,讀書更多的人,我覺得是不好的,很受碾壓,受挫感很強。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讀著讀著我就覺得,他讀的書比我多,想法也比我好。

  但是,一方面他碾壓著我們,另一方面,德海是很謙卑的人,并不是故意要碾壓我們,他其實是懷著一顆謙卑之心。謙卑不是說平時見了人點頭哈腰,謙卑是知道山之高、地之大,所以對這個世界真正的好,真正的善、真正的大,懷著由衷的敬意。我覺得正是由這種謙卑出發(fā),他才能寫這么一本書。就好比德海說,我看了這么多的好書,人生有如此好的道理、境界,前人說的、我從前人那里領悟到的,我忍不住要再轉(zhuǎn)過頭來跟大家說說。這種感覺包含著謙卑在里面。在這點上我特別佩服德海,比如他的書里引文甚多,這就表現(xiàn)得比我謙卑,我寫東西特別不愛用引文。

  從這引文不引文就能看到,不光是一個讀書多和讀書少的問題,還有一個是不是審慎的問題,這么好的話是別人說的,現(xiàn)在我原原本本再說給你。德海不像我這樣,任何話被我嚼巴嚼巴吃下去,等再拿出來的時候就已經(jīng)不是原樣。德海這本書里全是干貨,全是這樣一個讀書人博覽群書之后,有所見有所得有所闡發(fā)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所以,我一邊讀這本書,一邊有一種占了便宜的感覺,你看他費了那么大的勁,讀了那么多的書,精華盡在于此,我昨天一個下午,今天一個上午,全都讀到了,全都掌握到了,很好。這本書里的有些文章,說老實話,特別不想讀,讀的時候很緊張,特別是第一部分。為什么呢?這部分談的是《左傳》,我現(xiàn)在正在寫《春秋傳》,我如果讀了,發(fā)現(xiàn)他的比我好,那我很受挫。你要是直接談左丘明倒也罷了,你還拐一個彎,從唐諾談《左傳》說起,那我更緊張。也就是說,我現(xiàn)在要和兩個人競爭,一個姓黃一個姓唐。所以我實在是不太想讀。但是我又有點忍不住,忍不住就還是硬著頭皮讀了,讀的時候特別小心,哪些是唐諾的想法,哪些是黃德海的想法,以及他們的想法和我的想法的比較。

  由此也見出德海的厚道和謙卑,反正我是不會這么寫的,我要談《左傳》就直接談《左傳》,我是不會通過唐諾來談《左傳》??赡艿潞μ浦Z的寫作懷有一份敬意。書里《左傳》的部分是我印象特別深的一塊,整個這本書當然非常博雅,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見識。

  讀書告訴我們應該往哪兒走,但解決不了怎么往那兒走

  李敬澤:我特別喜歡談趙武的這篇,就是后來趙氏孤兒的那個孤兒,我們看電影《趙氏孤兒》,到最后趙家重新崛起了,這趙氏孤兒后來就成為了趙國的正卿,掌權了。當然,趙氏孤兒這個故事在歷史上到底是不是這么回事,這是另外一個學術問題,就不在這兒考證了。書里講到趙武在春秋晚期發(fā)起的一次盟會,是我們?nèi)A夏民族歷史上一次很著名的盟會,實際上是一次和平大會。春秋仗打來打去,沒完沒了,大家已經(jīng)對戰(zhàn)爭的邏輯、相斫相砍的邏輯,完全習慣了,大家已經(jīng)深陷在這里不可自拔,誰都不能停下來。我打累了,我停下來不行啊,他要打我啊,沒辦法,所以咱們就只好沒完沒了地打下去,都很疲勞。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人站出來了,說咱們能不能用點腦子,咱們能不能試著想生活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除了這么打來打去之外,能不能一塊商量一下,和平共處這個可能性到底有沒有。這是春秋史上很著名的一個事件,這本書里對這個事件做了分析,我覺得這個分析是非常有見識的。什么見識呢?他講到,趙武這個人說,我們大家坐下來,一塊探討一下和平的可能性,這是一個人對世界的那么一點善念、善意,這點善念和善意其實很多人有,但是趙武為什么是不同的?他為什么最后把事做成了?就是因為我們實現(xiàn)這一點善念和善意還需要意志,還需要深謀遠慮地行動,我們需要捧著這點善念和善意穿過那個崎嶇起伏的世界,也許最后我們穿過去了,手里捧著的這點東西還在。這是不容易的。

  我看了這一段很感慨,很多很多的書生,讀了很多很多的書,但讀了那么多的書,卻不諳世事。德海用了一個詞叫世界的運行狀況,一方面,我們讀了這些書,另外一方面,我們心里還有一點善意,但是還有第三方面,我們要知道世界的運行狀況,知道世界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而不僅僅是書上寫的,書上寫的和人類生活的真實情況并不完全重合,真實的世界是崎嶇起伏的,你還得背著你的這一摞書,捧著你的這點善念穿過崎嶇起伏的世界,哪怕是在思想上穿過,更不用說像趙武那樣,還要在行動上穿過。這是多么難的事。這是一個低調(diào)的事,也是一個極難的事。我讀到這種地方,就特別感慨,也就是在這種地方能夠見出德海作為一個讀書人,他的眼界、胸襟和見識。

  我們讀那么多書,說到底不是為了記下一大堆的引文,告訴你我讀了這個,讀了那個,這個說什么,那個說什么。而是讀了那么多書,然后有了見識,心里有那么一個盞燈亮著。同時我們還要知道如何舉著這盞燈在世間走過。走過這個原野是不容易的。讀書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往哪兒走,但它還解決不了我們怎么走的問題。我們從這么多的書中獲得力量,不僅僅是點燃這個燈,還有把這個燈舉著,穿過風雨,穿過崎嶇起伏,然后實現(xiàn)那么一點善,那么一點好。我覺得不僅談春秋是這樣,后面也是這樣,都貫穿著這么一種境界,不是就讀書談讀書的。我記得這個書一開始就講到,蘇格拉底對色諾芬說,人如何求得幸福?不是說我有車有房、高薪、財務自由、四處旅游就是幸福,是說人如何求得一個有意義的生活。這個,恐怕也是這個書整體的志向所在。

  由于有這樣的志向,又由于德海確實是如此博雅的一個人,我覺得整個這本書的感染力是很強的,我還沒讀完,打算這兩天再接著讀。

  黃德海:剛才敬澤老師提的趙武,其實我也挺想提到子產(chǎn)的。在《左傳》里,子產(chǎn)是占篇幅最大的人,他后來是鄭國的執(zhí)政,但當時讓他做執(zhí)政的時候,他非常不想做,因為當時鄭國面臨的形勢是四面有敵人,并且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內(nèi)部又是七大派系互斗,這國家是沒法搞的。后來,經(jīng)過元老反復勸說和推舉,子產(chǎn)終于肯接這個事了。但是接下這個事以后,老百姓就開始罵,不問緣由。等過了三年,國家初有起色,老百姓又唱歌了,我們有孩子,子產(chǎn)替我們教,我們有田地,子產(chǎn)替我們種,就這樣。既然老百姓滿意,七大派系就不滿意了,有一個大夫,當著子產(chǎn)的面,就罵了最狠毒的話。還有外交,子產(chǎn)執(zhí)政的這些年,以鄭國這樣一個很小的國家,沒有吃過明顯的大虧,因此當時的小國家都等著聽到子產(chǎn)外交的消息,他們好來效仿。

  我要說的大概是,我佩服那個“滿身才華又勤苦任事”的人,我這本書應該獻給那些滿身才華又勤苦任事的人。這世界上有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幸運。

  李敬澤:我覺得你說的還不夠準確。作為子產(chǎn)來說,不僅僅是滿身才華又勤苦任事,要這么說,那滿身才華勤苦任事的人還真不限于子產(chǎn),比如李斯也是這樣。子產(chǎn)還在做非常非常難的一件事,那叫政治行動中的德行,或者再寬泛一點就是一種行動的德行。我們中國人在談德行的時候,傾向于認為那是一種不動的東西,都不干,就像孔子和他的門生談論如何過美好的幸福生活,或者有德行的生活,最后顏淵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敢情他啥也不干,天天在屋里待著,有一瓢清水,有口粥喝,固然他是安貧,但他也什么都沒干。我們?nèi)菀装训滦欣斫獬蔀橐粋€抽象的,與人的行動、實踐脫離的這么一個東西。但是在像子產(chǎn)這樣的人身上,我們看到德行不是把自己關在小屋里,天天自己琢磨,或者過一種有德的內(nèi)心生活就行了,而是說你必須行動。現(xiàn)在給你一個小國,或者現(xiàn)在給你一個工廠,或者是現(xiàn)在給你一件什么事,你必須行動,把事辦好,同時還要要做有德行的人。

  在子產(chǎn)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人是如何既有善的目標又有有效的手段,艱難地做成了一件件事,最終我們還可以說他是有德行的。這是中國傳統(tǒng)、中國精神里面特別寶貴的一個脈絡??上У氖?,在一般的言說中很少有人去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一般人在思考如何過有德的生活,如何過善好生活的時候,也很少去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把德行問題弄得很形而上,實際上真正的問題是,它同時也是形而下的,是要從人的復雜境遇里穿過。這個不容易,這比你關在屋里想要難得多得多。

  我常常覺得,我們現(xiàn)在在這個問題上面臨的困難,和春秋時代沒有什么差別。我們大部分人、相當一部分人也依然沒有意識到德行是干什么的,那不是掛在口頭上的,也不是把自己包起來藏起來就算是有德行了,那真的得像《易經(jīng)》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難的是知行合一,你在這個過程中要面對多少困難,多少坎坷,付出多少勤苦。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第一部分實際上是對我們中國古典傳統(tǒng)中的道德實踐、道德探索的一個有力的分析。

 

  如果寫一個東西能教育到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事

  黃德海:亞里士多德說,一切技藝都以某種好為目的,但在這個以好為目的的過程中,如何抵達這個好,我們又如何理解在崎嶇起伏的世界里,它的各種不同的變形,這個善意受到的擠壓、窘迫,甚至是誤解,又怎么再慢慢穿過去,然后真的是一點微弱的善意穿過來?;蛘哒f得稍微斬截一點,對我來說,寫作其實是立法詩,不光是詩歌,包括所有的小說、隨筆、理論,詩是技藝的意思,立法的技藝。這個立法的意思并不只是憲法、法律的意思,它在古希臘詞是nomos,就是風俗、宗法、法律這些,等于是我們從日常生活到整個法律體系都包含在這個詞里面。這個詞在《史記》里寫做“謠俗”。說起來好像有點驕傲,你憑什么給這個塵世立法?沒錯,但對我來說,書寫如果脫離了這個意義,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剛才敬澤老師講到德行的問題,在中國的不朽排名里,立德、立功、立言,德是最難的,其實德是包括言和功的,功也包含了言,其實我們的言說是對善、好的記錄。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這句話,一切技藝都以某種好為目的,就是我們寫作的意義所在。一個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是起碼你要達到自己對善好的一個期許,如果我們寫了一個東西,能夠教育到自己,對我來說就是最幸福的事。我在寫子產(chǎn)、趙武等人的時候,覺得他們消除了我一些非常虛驕的書生意氣,消除了對一些做事的人的不解。當然,按照自身的能力,消除一點算一點,如果消除了我身上的這點東西,那個善意再傳遞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少了一絲阻礙。如果這一絲消除能夠傳遞得更多,這個世界就有了稍微再好那么一點點的可能,起碼,我不會加重這個東西,用自以為是的自負和自我膨脹的才華來阻擋這個東西,還以德行的名義。在這個意義上,我所有的寫作就是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寫完趙武這一篇的時候,我在微博上發(fā)了條消息,說讀了自己寫的文章,安慰到了自己。對我來說,寫出了趙武的委屈和無奈,并看到了他對待這些的態(tài)度,我覺得我所有的委屈、無奈,就都有了置放的地方。

  莊子里有個故事,魯國有個兀者叔山無趾,用腳后跟走著去見孔子,孔子說,你以前不夠謹慎,犯了重大過錯,現(xiàn)在來干什么?叔山無趾說,“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蔽乙驗椴欢鍪碌闹腔酆推D難,也就是“務”,不了解社會上的種種規(guī)則、潛規(guī)則,所以丟了自己的腳,現(xiàn)在我到你這里學習彌補??鬃恿⒖陶f,我判斷錯了,就請你來講講你的所聞吧。其實人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如果不犯錯誤那就不是人了,但如何對待錯誤才決定了一個人的水準。如果這么說的話,也可以說這本書是我的懺悔錄,其實是在校正我自己過去,因為總以為自己有點小聰明,有點對世界的看法,然后阻礙了很多好的善意進入起伏崎嶇的世界,現(xiàn)在我用這種方式消化下。

  李宏偉:你們剛才都說了子產(chǎn),其實我有一個地方比較好奇,因為子產(chǎn)的重要地位主要還是在秦漢以前,到司馬遷之后他降很多格,而司馬遷至少大家認為他是儒家的性質(zhì),他應該會知道孔子對子產(chǎn)的態(tài)度,這當中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降格情況?而且我們應該是能感受到,《史記》對子產(chǎn)的降格,對中國歷史,或者說對后來的讀書人,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黃德海:《史記》里復合了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的信息,前者傾向道家,后者傾向儒家,并且當時的儒家也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想象的樣子。這個暫且不管,即使從儒家來看,孔子的理想是“興滅國,繼絕世”,就是把小國都成立起來,我們現(xiàn)在叫生態(tài)平衡。但是時代到了司馬遷,已經(jīng)變了,中國已經(jīng)事實上變成一個大國了,“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那時候再來強調(diào)要把小國家一個一個興起來,就有點反古之道了,因此,在那個時代子產(chǎn)沒有那么明確的意義了。司馬遷有司馬遷的判斷,可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司馬遷才跟子產(chǎn)是一路人,他們倆是在接力,交接棒似的傳遞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卻一直在不停變化。因此,其實左丘明和孔子和子產(chǎn)是一樣的,司馬遷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但就是因為他跟自己是站在一起,他才真的跟子產(chǎn)他們站在一起。

  李敬澤:我沒想這個問題,我覺得也難怪,太史公好奇,他喜歡性格鮮明的人,子產(chǎn)可能在司馬遷的眼里是灰色的,是一個很平淡的人。我讀《史記》也常常感覺,有時候太史公是完全被他的小說家思維給帶跑了,有時候也很任性,特別是《史記》和《左傳》對比,你就能看出太史公有時候眼光是非常小說家的。

  我覺得應該讓德海談談他的讀書。我先插一句,所有的人,甭管你是前生讀過的,還是今生什么的,其實年輕的時候都是要讀很多垃圾的,即使是受過最好教育的人大概也沒有人敢說我從三歲開始、識字開始,全讀的是圣賢書、經(jīng)典之作,那簡直不可想象。

 

  讀一輩子書不過是為了找到命里那寥寥幾本

  黃德海:似乎是這樣的。就像《書到今生讀已遲》這書名,我沒有宿慧,那就這輩子讀下輩子的書唄,當然啦,這是個玩笑。其實我都覺得我的讀書乏善可陳。我有兩重錯位,第一,沒有從小唐詩宋詞開始啟蒙,第二個,我還有一個重大的錯差,當時市面上流行的書,我也沒讀,我都是晚四到五年才想起去翻流行的書。比如說城市開始流行瓊瑤了,到我那是四年以后了,我才開始在書店看瓊瑤,你永遠踏不上這個點的,所有的東西都不在點上。比如說序言里提到的《罪與罰》,對很多城市孩子來說可能如雷貫耳了,我還不知道。為什么女孩子送給我這本書,因為人家覺得特別好,我卻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還沒聽過。

  李敬澤:這應該是什么時候的事了,90年代了吧。

  黃德海:1994年。

  李敬澤:那還有點80年代的遺風,現(xiàn)在很難想象,一個女孩子送了一個男孩子《罪與罰》。

  黃德海:所以說,早期的感情生活真的變成了《罪與罰》。其實我在讀書上有一個被迫的自覺,初中大家都差不多,上了高中以后,忽然進了一個重點班。這下壞了,人家張嘴閉嘴就是詩經(jīng)、唐詩、宋詞,上下五千年,我發(fā)現(xiàn)我什么也不知道。大家都一樣,你就沒那么著急,可意識到不一樣,你就有點著急了,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在人家的談話序列中,你插不進話去。

  因此我高中基本上平均每天五小時的閱讀,我是從那時候開始讀書的。我覺得,既然差距這么大,那我每天多拿出三到四個小時來,總歸可以追上一點吧?;蛟S是因為這個吧,到了高三的時候,我認為我獲得了跟那些當時覺得不能對話的人的對話資格。然后考大學又是一次背反,我高中時的好朋友,清華的清華,北大的北大,我覺得自己應該是這個序列里的人,沒想到因為一個特殊的情況,高考都特別糟糕,就回頭去了一個非名校。我就想,我的朋友在清華、北大,老師比我好,圖書館的藏書比我豐富,智力不比我差,你如果同樣學的話,永遠是學不到同等水平的。為此我沮喪了很長時間,后來就想,那怎么辦?于是就每天早晨,大家六點出操,我五點起來,我背幾首《詩經(jīng)》,然后人家那些書,我們圖書館沒有,我就到處找。我讓朋友從北大、從山大,從各種途徑把中文系的書單給我弄來,我自己抄一本,從頭讀到尾,反正你們看的書我都看,我就把我缺的都補一下,就這么一個情況。

  李敬澤:你什么座的???水瓶座的。現(xiàn)在我們來鑒賞一個水瓶奇葩。

  黃德海:其實后來知道,這些都沒怎么有用,只是對自己意志的一種磨煉而已。比如說你折騰自己,早晨起來,五點鐘起床,跑一個小時的步,人家背,咱也背,把李白杜甫王維高適,每個人挑出50首來,咱們把這個解決了。后來想象,這簡直是災難。后來想想真的沒什么用。

  李敬澤:那么大一書單你后來都讀了?

  黃德海:對。

  李敬澤:這個還挺狠的。開書單是我們80年代文藝青年都干過的事,我那時候也開過。實際上沒讀幾本,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開到書單上的那些書,一定是極不好看,極沒意思的。

  黃德海:我講一個我讀書單里其中的一本的感受,就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因為是美學的必讀書之一。據(jù)說當時《純粹理性批判》出來,他一個朋友說,他一個意思用一根手指點住,很快十個手指就不夠用了,《判斷力批判》好點,也好不到哪去。我當時是抄書的,就是看不懂就抄一遍,我后來統(tǒng)計了一下,我基本上抄了全書的三分之二。其實這個書沒人教是沒法讀的,但我當時不知道,當時就是“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胃口好,不懂也這么扛下來了。

  李敬澤:誰這么害你。

  黃德海:全是自殘。其實這么讀書真是一點沒用,它跟我們沒關系,最后只能說變成了意志練習,有了這碗酒墊底,就什么書都能讀,什么書都能對付了,就這么一個作用。那張書單,我是大學四年,文學從古希臘悲劇開始,一直讀到卡夫卡,哲學從柏拉圖讀到海德格爾,就按照這個讀了一遍。我最后最大的問題是,我上了大四,有點厭倦了,這些書跟我沒發(fā)生任何關系,其實是我在跟自己賭氣,那些書本并不是通過我們錯誤的努力就真的敞開大門,如果你不得其法的話,就是白費力氣。

  李宏偉:我是第一次聽德海這么詳細地講他以前有點傳奇性的這些。李老師講講您是怎么努力的?

  李敬澤:我聽了特別慚愧。我可沒有像德海這樣賣過命,書單是開過,開的也是很完備的,也是從蘇格拉底一路而下到海德格爾,我基本上到蘇格拉底就已經(jīng)崩潰掉了。所以還是不一樣,還是德海。從這本書你也能看出來,他是真的讀書人。說老實話,有些書我真是覺得,我們是不可能一下子讀進去的,不要說別的,不說那么玄虛的書,就說像《左傳》這樣的,我都已經(jīng)通讀了兩到三遍,但是我可能是記性不好還是怎么回事,每一次我都覺得跟重讀一樣。

  每一次你都會感覺到,你上一次其實沒有讀懂,你上一次其實沒看明白。在這個意義上說,我現(xiàn)在越來越覺得,其實不必讀那么多。一方面書到今生讀已遲,另一方面就是讀了一輩子書,其實你發(fā)現(xiàn)你命里的書也不過是寥寥幾本,你讀一屋子書和你把寥寥這幾本讀明白了,也差不多。

  李宏偉:是不是還得讀好多書才能找到那幾本呢?

  李敬澤:對,是。我們前邊受的那苦,都是為了找到那寥寥的幾本書。

 

  寫作是艱難和對艱難的克服

  主持人:這本書的后記開頭是這樣寫的,我讀給大家聽:“據(jù)漢娜·阿倫特說,瓦爾特·本雅明的理想,是‘寫一部通篇都是引語、精心組合無須附帶本文的著作’。這樣一本著作,‘將殘篇斷語從原有的上下文中撕裂開來,以嶄新的方式重新安置,從而引語可以互相闡釋,在自由無礙的狀況中證明它們存在的理由’。實際上這篇后記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寫的,大家可以看到全部都是引語,我想問問德海,本雅明的理想是你的理想嗎?

  黃德海:不是我的理想,我只是實驗一下,是不是可以借鑒一下。但是我現(xiàn)在引文那么多,是迫不得已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剛才說的兩個并不是說謙虛的意思,因為你在引文的排布上非常難辦,有時候兩個引文我組合不進去,我要用我的話把這個引文重新洗過,因為有一些引文已經(jīng)是被用舊了,我必須得把它洗清。有些引文是因為太生了,不夠熟,我必須得讓它變得能夠順利地進入文章。其實擺來擺去的這個過程,我覺得可以這么認為,這是一個鍛煉的過程,每一段真的值得使用的引文,都看清楚它的光譜,如果這兩句話的光譜不一致,你放在一起的話,這個光譜會互相打架,會吵鬧,高手一眼就看出來了,你自己根本就沒弄清楚這兩個意義本身。因此,也可以這么說,寫作是艱難和對艱難的克服。

  主持人:這里有一個問題,我想也牽引出來了,關于深和淺的問題?,F(xiàn)在我們的閱讀環(huán)境是碎片式的,大家都喜歡拿手機,所以就誕生了很多行文生動的公號,“六神磊磊讀金庸”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包括我自己作為一個新聞從業(yè)者,經(jīng)常會跟同事討論說,稿子一定不要寫得晦澀,要講故事,這其實是討好讀者的行為。大家如果看德海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他好像沒有做這種努力,沒有在取悅讀者,我想請教三位老師,如何看待現(xiàn)在流行的寫作和德海這種寫作?

  李敬澤:德海是山東人,山東人耿直得不行,也老實得不行,你說你剛才引的那個,說漢娜·阿倫特說,本雅明說他的理想什么什么的,要我呢,我沒那么老實,我直接就說,本雅明說什么什么,我根本不會再提漢娜阿倫特,但是德海就必須提到阿倫特。因為他很可能真的是從漢娜·阿倫特那里看到了本雅明的。我一聽漢娜阿·倫特說本雅明說如何如何,覺得這就種對知識產(chǎn)權的尊重令人發(fā)指,已經(jīng)要抱柱而死的這種程度了。

  主持人:您覺得現(xiàn)在的寫作存在生怕讀者看不懂的情況嗎?

  李敬澤:記者和一般的寫作者是不一樣的,記者你不是在為自己寫作,你是在做一個工作,這個報紙上的報道必須讓讀者看得明白,至于一個寫作者自身,我想他首先是自己有話說。一本書放在那里,我們只能是說這個世界上會有人喜歡它,一本書在尋找它的讀者,或者說命里注定的讀者總會找到這本書。所以我想說,真正的寫作者很少會天天在想,怎么能夠讓我的讀者高興。與其想這個問題,不如把手頭這件事做好,這個文章寫好,或者這個作品寫好,達到我心中的那個好,我覺得這可能是更重要的。

  黃德海:這個問題,其實我想過很多回。因為我是六七年前才開始正經(jīng)寫文章,受到的最大的批評就是看不懂,不知道你在說什么。我自己覺得,我這兩年寫得明白了一些。打個比方,過去我去搖一棵樹,我做出搖的動作來,我就以為已經(jīng)搖過了。我現(xiàn)在的寫作,我非得看到它枝葉晃動,這才是覺得我是真的搖過了,就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文字會自然伸展一點。真的對樹的搖動,有時候加一個插曲去講一個事,看起來好像是為文筆搖曳生花,其實是為了便于使力,為了把這個力量使到搖晃這棵樹上。

  李敬澤:德海還是年輕,他的文章我覺得寫得很密集。作為讀者我想提一個意見,再水一點,不叫注水,是在里面加點水,稍微松馳一點,濕潤一點。

  主持人: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幾位老師,包括敬澤老師寫了這么多年評論,現(xiàn)在開始當作家了,要如何平衡寫作者跟批評家的關系呢?

  李敬澤:這事說的跟一個丑聞似的。

  黃德海:我舉個例子,并不是為了夸獎,敬澤老師的批評文章是批評文章嗎?按照哪個標準是算是批評文章?他本來就是隨筆啊?,F(xiàn)在他換了一個方式寫《青鳥故事集》,又變成作家了,我不知道這個辨認體系是怎么一個東西,其實對我來說只有一種標準,好的寫作和壞的寫作,一個好的作品,它是對我們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好的小說,好的哲學,好的隨筆都是一樣的。我覺得敬澤老師現(xiàn)在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他讓隨筆這個文體回到了它的最初的意義,就是在蒙田使用隨筆的意義,嘗試,不斷地嘗試。有可能今天你以為他就是這樣的,明天他又變了,其實這個過程中只是我們在實驗,嘗試用什么方式來更好地表達我們自己感觸到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文體的意義才顯現(xiàn)。如果我們只是使用一個已經(jīng)成型的所謂文體,其實只是模仿而已了。而產(chǎn)生新的文體的過程就是產(chǎn)生新思想的過程,這個新思想并不是說那種故意的立異以為高,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它自然而然地要把一個舊說法,經(jīng)過損益后變成跟我們這個時代嚴絲合縫,它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并且因為它跟時代的密切關系,到稍微遠一點的時代,還能留下來,給別人一點啟發(fā),因為它攜帶著我們這個時代的風霜和雨雪。

  讀者提問:我覺得大多數(shù)人可能跟您的經(jīng)歷會有共鳴,但是您在較真的求學和讀書過程中,是到了一個什么階段,您慢慢地就開始放下了這種較勁?

  黃德海:有一天,仿佛有一個類似蘇格拉底那樣的聲音在跟我說,“來跟我學習吧”。我從那以后,我稍微放松了一點。

《凱風智見:《笑林廣記》——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凱風智見: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如何評價各省人?》  

《文史新說:那些中國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說:秦巴腹地一個雞鳴三省的傳奇古鎮(zhèn)》  

《文史新說:高考古往今來一場未曾缺席的較量!》  

《文史新說:蘇東坡的西湖情節(jié)》  

《文史新說:往事越千年 絲綢古道說新疆》 

  • 經(jīng)典章節(jié)
  • 作者介紹
  • 主要內(nèi)容

  核心提示:《名哲言行錄》記載,有一次色諾芬被蘇格拉底攔住去路,問他在哪里可以買到各種食物,色諾芬逐一道來。話鋒一轉(zhuǎn),蘇格拉底緊接著問:“人在哪里可以變得美好?”色諾芬啞然無對。“來跟我學習吧?!碧K格拉底吩咐道。

  黃德海是博雅的讀書人,更是卓爾不群的批評家,所見所指皆為人心與世事之根本。他堅信寫作是立法的技藝,手捧善意穿越崎嶇起伏的世界,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遭遇過“大書貪求癥”,那時候的他咬緊牙關,要把無論怎樣艱深的書都啃下來,卻沒能尋到讓自己身心安頓的所得,直到有天,一個類似蘇格拉底那樣的聲音跟他說,“來跟我學習吧”,他才稍微放松了些,開始學著辨識自己的性情,并依性情所向選擇讀物。

  本期讀書會,黃德海攜新書《書到今生讀已遲》與前輩李敬澤對話,談及書中所寫與現(xiàn)實世界的區(qū)別,談及寫作對自我的意義,也談及德行與“勤苦任事”的關系……面對這樣一場精彩的對談,了解到世間事的內(nèi)情和讀書路的蜿蜒,我們似乎也聽得到耳邊有人輕輕說,“來跟我學習吧?!?/p>

  以下為文字實錄。

 

  左起:李宏偉、李敬澤、黃德海

  讀《書到今生讀已遲》,我能在其中找到對自己來說非常有必要的生機

  主持人:今天活動的主題是關于這本書的,《書到今生讀已遲》。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受是它非常低調(diào),如果除去白色的書封,這個書幾乎沒有任何標題和名字了,也沒有任何人做推薦語,我想這本書跟作者其實是一脈相承的,我所認識的德海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謙遜和低調(diào)的人。今天來給德海助陣的是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李敬澤老師,敬澤老師是老練的批評家,還是新銳的作家。坐在敬澤老師旁邊的是這本書的責編,作家李宏偉。坐在我旁邊的就是本書作者黃德海本人了,他是非常出色的青年評論家,目前就職于《上海文化》。書到今生讀已遲,我注意到的是這個“遲”字,先請德海跟我們解釋下這個書名的來源吧。

  黃德海:我經(jīng)常被問到書名問題,其實這個書名,我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出處,都是二手三手的轉(zhuǎn)述。我用的意思呢,就是說,像敬澤老師這樣,帶著宿慧而來,隨便寫寫就已妙筆生花;另外有一種天才,幾乎是從胎教就開始讀書,也是下筆如有神。我這種就是現(xiàn)學現(xiàn)賣,吭哧吭哧讀了,才敢提筆寫一點。遲,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這不是謙虛,是真的對自己的認識。

  李宏偉:作為責編,我每年大概會編十來二十本書,把一本書做出來,至少稿子會過三到四遍,在書出來之后還會有興趣再來讀,每次讀的時候都能夠有所受益的不是特別多,我覺得《書到今生讀已遲》至少這幾年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工作當中還有意外的驚喜。

  這個書分三輯,第一輯“跳動的火焰”,是以唐諾的《眼前》為引子,來講德海對《左傳》乃至于《春秋》的感受和心得。第二輯是“愛命運”,談德海讀的一些其他的書,在這里能夠見到德海的涉獵范圍非常廣,包括像講到玻爾、海森堡等等,對物理學的一些東西有涉獵。其中有一篇文章對我影響很深,就是他用三個作品,包括《基督最后的誘惑》、《大教堂謀殺案》、《被拯救的威尼斯》,來談一個成圣的問題。在基督教的進程中,從最初耶穌成為救世主,或者成為圣人之后,一個人要想成為圣人,要求越來越高的,因為有榜樣在前,后面的人再重新去做,就很容易變成表演,不再是一個實質(zhì)性的東西。第三輯更多的是講一些對他自己的成長起到助推作用的人和事,或者說讓他豁然開朗的一些閱讀,比如里面提到的《笑傲江湖》。作為同齡人來說,我從這里能看到一個人是怎樣通過閱讀,跟書中的世界和自己眼前的世界,能夠有一個很緊密的縫合,然后從里面找到對自己來說非常有必要的生機。我是這樣理解的,想聽一下李老師的看法。

  李敬澤:書非常好,對我來說好處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讀這本書是一個心理上備受碾壓的過程。作為一個讀書人,作為一個以讀書寫字為志業(yè)的一個人,有的時候碰到一個更聰明的人,讀書更多的人,我覺得是不好的,很受碾壓,受挫感很強。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讀著讀著我就覺得,他讀的書比我多,想法也比我好。

  但是,一方面他碾壓著我們,另一方面,德海是很謙卑的人,并不是故意要碾壓我們,他其實是懷著一顆謙卑之心。謙卑不是說平時見了人點頭哈腰,謙卑是知道山之高、地之大,所以對這個世界真正的好,真正的善、真正的大,懷著由衷的敬意。我覺得正是由這種謙卑出發(fā),他才能寫這么一本書。就好比德海說,我看了這么多的好書,人生有如此好的道理、境界,前人說的、我從前人那里領悟到的,我忍不住要再轉(zhuǎn)過頭來跟大家說說。這種感覺包含著謙卑在里面。在這點上我特別佩服德海,比如他的書里引文甚多,這就表現(xiàn)得比我謙卑,我寫東西特別不愛用引文。

  從這引文不引文就能看到,不光是一個讀書多和讀書少的問題,還有一個是不是審慎的問題,這么好的話是別人說的,現(xiàn)在我原原本本再說給你。德海不像我這樣,任何話被我嚼巴嚼巴吃下去,等再拿出來的時候就已經(jīng)不是原樣。德海這本書里全是干貨,全是這樣一個讀書人博覽群書之后,有所見有所得有所闡發(fā)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所以,我一邊讀這本書,一邊有一種占了便宜的感覺,你看他費了那么大的勁,讀了那么多的書,精華盡在于此,我昨天一個下午,今天一個上午,全都讀到了,全都掌握到了,很好。這本書里的有些文章,說老實話,特別不想讀,讀的時候很緊張,特別是第一部分。為什么呢?這部分談的是《左傳》,我現(xiàn)在正在寫《春秋傳》,我如果讀了,發(fā)現(xiàn)他的比我好,那我很受挫。你要是直接談左丘明倒也罷了,你還拐一個彎,從唐諾談《左傳》說起,那我更緊張。也就是說,我現(xiàn)在要和兩個人競爭,一個姓黃一個姓唐。所以我實在是不太想讀。但是我又有點忍不住,忍不住就還是硬著頭皮讀了,讀的時候特別小心,哪些是唐諾的想法,哪些是黃德海的想法,以及他們的想法和我的想法的比較。

  由此也見出德海的厚道和謙卑,反正我是不會這么寫的,我要談《左傳》就直接談《左傳》,我是不會通過唐諾來談《左傳》。可能德海對唐諾的寫作懷有一份敬意。書里《左傳》的部分是我印象特別深的一塊,整個這本書當然非常博雅,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見識。

  讀書告訴我們應該往哪兒走,但解決不了怎么往那兒走

  李敬澤:我特別喜歡談趙武的這篇,就是后來趙氏孤兒的那個孤兒,我們看電影《趙氏孤兒》,到最后趙家重新崛起了,這趙氏孤兒后來就成為了趙國的正卿,掌權了。當然,趙氏孤兒這個故事在歷史上到底是不是這么回事,這是另外一個學術問題,就不在這兒考證了。書里講到趙武在春秋晚期發(fā)起的一次盟會,是我們?nèi)A夏民族歷史上一次很著名的盟會,實際上是一次和平大會。春秋仗打來打去,沒完沒了,大家已經(jīng)對戰(zhàn)爭的邏輯、相斫相砍的邏輯,完全習慣了,大家已經(jīng)深陷在這里不可自拔,誰都不能停下來。我打累了,我停下來不行啊,他要打我啊,沒辦法,所以咱們就只好沒完沒了地打下去,都很疲勞。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人站出來了,說咱們能不能用點腦子,咱們能不能試著想生活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除了這么打來打去之外,能不能一塊商量一下,和平共處這個可能性到底有沒有。這是春秋史上很著名的一個事件,這本書里對這個事件做了分析,我覺得這個分析是非常有見識的。什么見識呢?他講到,趙武這個人說,我們大家坐下來,一塊探討一下和平的可能性,這是一個人對世界的那么一點善念、善意,這點善念和善意其實很多人有,但是趙武為什么是不同的?他為什么最后把事做成了?就是因為我們實現(xiàn)這一點善念和善意還需要意志,還需要深謀遠慮地行動,我們需要捧著這點善念和善意穿過那個崎嶇起伏的世界,也許最后我們穿過去了,手里捧著的這點東西還在。這是不容易的。

  我看了這一段很感慨,很多很多的書生,讀了很多很多的書,但讀了那么多的書,卻不諳世事。德海用了一個詞叫世界的運行狀況,一方面,我們讀了這些書,另外一方面,我們心里還有一點善意,但是還有第三方面,我們要知道世界的運行狀況,知道世界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而不僅僅是書上寫的,書上寫的和人類生活的真實情況并不完全重合,真實的世界是崎嶇起伏的,你還得背著你的這一摞書,捧著你的這點善念穿過崎嶇起伏的世界,哪怕是在思想上穿過,更不用說像趙武那樣,還要在行動上穿過。這是多么難的事。這是一個低調(diào)的事,也是一個極難的事。我讀到這種地方,就特別感慨,也就是在這種地方能夠見出德海作為一個讀書人,他的眼界、胸襟和見識。

  我們讀那么多書,說到底不是為了記下一大堆的引文,告訴你我讀了這個,讀了那個,這個說什么,那個說什么。而是讀了那么多書,然后有了見識,心里有那么一個盞燈亮著。同時我們還要知道如何舉著這盞燈在世間走過。走過這個原野是不容易的。讀書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往哪兒走,但它還解決不了我們怎么走的問題。我們從這么多的書中獲得力量,不僅僅是點燃這個燈,還有把這個燈舉著,穿過風雨,穿過崎嶇起伏,然后實現(xiàn)那么一點善,那么一點好。我覺得不僅談春秋是這樣,后面也是這樣,都貫穿著這么一種境界,不是就讀書談讀書的。我記得這個書一開始就講到,蘇格拉底對色諾芬說,人如何求得幸福?不是說我有車有房、高薪、財務自由、四處旅游就是幸福,是說人如何求得一個有意義的生活。這個,恐怕也是這個書整體的志向所在。

  由于有這樣的志向,又由于德海確實是如此博雅的一個人,我覺得整個這本書的感染力是很強的,我還沒讀完,打算這兩天再接著讀。

  黃德海:剛才敬澤老師提的趙武,其實我也挺想提到子產(chǎn)的。在《左傳》里,子產(chǎn)是占篇幅最大的人,他后來是鄭國的執(zhí)政,但當時讓他做執(zhí)政的時候,他非常不想做,因為當時鄭國面臨的形勢是四面有敵人,并且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內(nèi)部又是七大派系互斗,這國家是沒法搞的。后來,經(jīng)過元老反復勸說和推舉,子產(chǎn)終于肯接這個事了。但是接下這個事以后,老百姓就開始罵,不問緣由。等過了三年,國家初有起色,老百姓又唱歌了,我們有孩子,子產(chǎn)替我們教,我們有田地,子產(chǎn)替我們種,就這樣。既然老百姓滿意,七大派系就不滿意了,有一個大夫,當著子產(chǎn)的面,就罵了最狠毒的話。還有外交,子產(chǎn)執(zhí)政的這些年,以鄭國這樣一個很小的國家,沒有吃過明顯的大虧,因此當時的小國家都等著聽到子產(chǎn)外交的消息,他們好來效仿。

  我要說的大概是,我佩服那個“滿身才華又勤苦任事”的人,我這本書應該獻給那些滿身才華又勤苦任事的人。這世界上有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幸運。

  李敬澤:我覺得你說的還不夠準確。作為子產(chǎn)來說,不僅僅是滿身才華又勤苦任事,要這么說,那滿身才華勤苦任事的人還真不限于子產(chǎn),比如李斯也是這樣。子產(chǎn)還在做非常非常難的一件事,那叫政治行動中的德行,或者再寬泛一點就是一種行動的德行。我們中國人在談德行的時候,傾向于認為那是一種不動的東西,都不干,就像孔子和他的門生談論如何過美好的幸福生活,或者有德行的生活,最后顏淵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敢情他啥也不干,天天在屋里待著,有一瓢清水,有口粥喝,固然他是安貧,但他也什么都沒干。我們?nèi)菀装训滦欣斫獬蔀橐粋€抽象的,與人的行動、實踐脫離的這么一個東西。但是在像子產(chǎn)這樣的人身上,我們看到德行不是把自己關在小屋里,天天自己琢磨,或者過一種有德的內(nèi)心生活就行了,而是說你必須行動?,F(xiàn)在給你一個小國,或者現(xiàn)在給你一個工廠,或者是現(xiàn)在給你一件什么事,你必須行動,把事辦好,同時還要要做有德行的人。

  在子產(chǎn)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人是如何既有善的目標又有有效的手段,艱難地做成了一件件事,最終我們還可以說他是有德行的。這是中國傳統(tǒng)、中國精神里面特別寶貴的一個脈絡。可惜的是,在一般的言說中很少有人去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一般人在思考如何過有德的生活,如何過善好生活的時候,也很少去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把德行問題弄得很形而上,實際上真正的問題是,它同時也是形而下的,是要從人的復雜境遇里穿過。這個不容易,這比你關在屋里想要難得多得多。

  我常常覺得,我們現(xiàn)在在這個問題上面臨的困難,和春秋時代沒有什么差別。我們大部分人、相當一部分人也依然沒有意識到德行是干什么的,那不是掛在口頭上的,也不是把自己包起來藏起來就算是有德行了,那真的得像《易經(jīng)》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難的是知行合一,你在這個過程中要面對多少困難,多少坎坷,付出多少勤苦。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第一部分實際上是對我們中國古典傳統(tǒng)中的道德實踐、道德探索的一個有力的分析。

 

  如果寫一個東西能教育到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事

  黃德海:亞里士多德說,一切技藝都以某種好為目的,但在這個以好為目的的過程中,如何抵達這個好,我們又如何理解在崎嶇起伏的世界里,它的各種不同的變形,這個善意受到的擠壓、窘迫,甚至是誤解,又怎么再慢慢穿過去,然后真的是一點微弱的善意穿過來?;蛘哒f得稍微斬截一點,對我來說,寫作其實是立法詩,不光是詩歌,包括所有的小說、隨筆、理論,詩是技藝的意思,立法的技藝。這個立法的意思并不只是憲法、法律的意思,它在古希臘詞是nomos,就是風俗、宗法、法律這些,等于是我們從日常生活到整個法律體系都包含在這個詞里面。這個詞在《史記》里寫做“謠俗”。說起來好像有點驕傲,你憑什么給這個塵世立法?沒錯,但對我來說,書寫如果脫離了這個意義,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剛才敬澤老師講到德行的問題,在中國的不朽排名里,立德、立功、立言,德是最難的,其實德是包括言和功的,功也包含了言,其實我們的言說是對善、好的記錄。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這句話,一切技藝都以某種好為目的,就是我們寫作的意義所在。一個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是起碼你要達到自己對善好的一個期許,如果我們寫了一個東西,能夠教育到自己,對我來說就是最幸福的事。我在寫子產(chǎn)、趙武等人的時候,覺得他們消除了我一些非常虛驕的書生意氣,消除了對一些做事的人的不解。當然,按照自身的能力,消除一點算一點,如果消除了我身上的這點東西,那個善意再傳遞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少了一絲阻礙。如果這一絲消除能夠傳遞得更多,這個世界就有了稍微再好那么一點點的可能,起碼,我不會加重這個東西,用自以為是的自負和自我膨脹的才華來阻擋這個東西,還以德行的名義。在這個意義上,我所有的寫作就是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寫完趙武這一篇的時候,我在微博上發(fā)了條消息,說讀了自己寫的文章,安慰到了自己。對我來說,寫出了趙武的委屈和無奈,并看到了他對待這些的態(tài)度,我覺得我所有的委屈、無奈,就都有了置放的地方。

  莊子里有個故事,魯國有個兀者叔山無趾,用腳后跟走著去見孔子,孔子說,你以前不夠謹慎,犯了重大過錯,現(xiàn)在來干什么?叔山無趾說,“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蔽乙驗椴欢鍪碌闹腔酆推D難,也就是“務”,不了解社會上的種種規(guī)則、潛規(guī)則,所以丟了自己的腳,現(xiàn)在我到你這里學習彌補??鬃恿⒖陶f,我判斷錯了,就請你來講講你的所聞吧。其實人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如果不犯錯誤那就不是人了,但如何對待錯誤才決定了一個人的水準。如果這么說的話,也可以說這本書是我的懺悔錄,其實是在校正我自己過去,因為總以為自己有點小聰明,有點對世界的看法,然后阻礙了很多好的善意進入起伏崎嶇的世界,現(xiàn)在我用這種方式消化下。

  李宏偉:你們剛才都說了子產(chǎn),其實我有一個地方比較好奇,因為子產(chǎn)的重要地位主要還是在秦漢以前,到司馬遷之后他降很多格,而司馬遷至少大家認為他是儒家的性質(zhì),他應該會知道孔子對子產(chǎn)的態(tài)度,這當中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降格情況?而且我們應該是能感受到,《史記》對子產(chǎn)的降格,對中國歷史,或者說對后來的讀書人,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黃德海:《史記》里復合了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的信息,前者傾向道家,后者傾向儒家,并且當時的儒家也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想象的樣子。這個暫且不管,即使從儒家來看,孔子的理想是“興滅國,繼絕世”,就是把小國都成立起來,我們現(xiàn)在叫生態(tài)平衡。但是時代到了司馬遷,已經(jīng)變了,中國已經(jīng)事實上變成一個大國了,“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那時候再來強調(diào)要把小國家一個一個興起來,就有點反古之道了,因此,在那個時代子產(chǎn)沒有那么明確的意義了。司馬遷有司馬遷的判斷,可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司馬遷才跟子產(chǎn)是一路人,他們倆是在接力,交接棒似的傳遞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卻一直在不停變化。因此,其實左丘明和孔子和子產(chǎn)是一樣的,司馬遷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但就是因為他跟自己是站在一起,他才真的跟子產(chǎn)他們站在一起。

  李敬澤:我沒想這個問題,我覺得也難怪,太史公好奇,他喜歡性格鮮明的人,子產(chǎn)可能在司馬遷的眼里是灰色的,是一個很平淡的人。我讀《史記》也常常感覺,有時候太史公是完全被他的小說家思維給帶跑了,有時候也很任性,特別是《史記》和《左傳》對比,你就能看出太史公有時候眼光是非常小說家的。

  我覺得應該讓德海談談他的讀書。我先插一句,所有的人,甭管你是前生讀過的,還是今生什么的,其實年輕的時候都是要讀很多垃圾的,即使是受過最好教育的人大概也沒有人敢說我從三歲開始、識字開始,全讀的是圣賢書、經(jīng)典之作,那簡直不可想象。

 

  讀一輩子書不過是為了找到命里那寥寥幾本

  黃德海:似乎是這樣的。就像《書到今生讀已遲》這書名,我沒有宿慧,那就這輩子讀下輩子的書唄,當然啦,這是個玩笑。其實我都覺得我的讀書乏善可陳。我有兩重錯位,第一,沒有從小唐詩宋詞開始啟蒙,第二個,我還有一個重大的錯差,當時市面上流行的書,我也沒讀,我都是晚四到五年才想起去翻流行的書。比如說城市開始流行瓊瑤了,到我那是四年以后了,我才開始在書店看瓊瑤,你永遠踏不上這個點的,所有的東西都不在點上。比如說序言里提到的《罪與罰》,對很多城市孩子來說可能如雷貫耳了,我還不知道。為什么女孩子送給我這本書,因為人家覺得特別好,我卻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還沒聽過。

  李敬澤:這應該是什么時候的事了,90年代了吧。

  黃德海:1994年。

  李敬澤:那還有點80年代的遺風,現(xiàn)在很難想象,一個女孩子送了一個男孩子《罪與罰》。

  黃德海:所以說,早期的感情生活真的變成了《罪與罰》。其實我在讀書上有一個被迫的自覺,初中大家都差不多,上了高中以后,忽然進了一個重點班。這下壞了,人家張嘴閉嘴就是詩經(jīng)、唐詩、宋詞,上下五千年,我發(fā)現(xiàn)我什么也不知道。大家都一樣,你就沒那么著急,可意識到不一樣,你就有點著急了,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在人家的談話序列中,你插不進話去。

  因此我高中基本上平均每天五小時的閱讀,我是從那時候開始讀書的。我覺得,既然差距這么大,那我每天多拿出三到四個小時來,總歸可以追上一點吧。或許是因為這個吧,到了高三的時候,我認為我獲得了跟那些當時覺得不能對話的人的對話資格。然后考大學又是一次背反,我高中時的好朋友,清華的清華,北大的北大,我覺得自己應該是這個序列里的人,沒想到因為一個特殊的情況,高考都特別糟糕,就回頭去了一個非名校。我就想,我的朋友在清華、北大,老師比我好,圖書館的藏書比我豐富,智力不比我差,你如果同樣學的話,永遠是學不到同等水平的。為此我沮喪了很長時間,后來就想,那怎么辦?于是就每天早晨,大家六點出操,我五點起來,我背幾首《詩經(jīng)》,然后人家那些書,我們圖書館沒有,我就到處找。我讓朋友從北大、從山大,從各種途徑把中文系的書單給我弄來,我自己抄一本,從頭讀到尾,反正你們看的書我都看,我就把我缺的都補一下,就這么一個情況。

  李敬澤:你什么座的???水瓶座的?,F(xiàn)在我們來鑒賞一個水瓶奇葩。

  黃德海:其實后來知道,這些都沒怎么有用,只是對自己意志的一種磨煉而已。比如說你折騰自己,早晨起來,五點鐘起床,跑一個小時的步,人家背,咱也背,把李白杜甫王維高適,每個人挑出50首來,咱們把這個解決了。后來想象,這簡直是災難。后來想想真的沒什么用。

  李敬澤:那么大一書單你后來都讀了?

  黃德海:對。

  李敬澤:這個還挺狠的。開書單是我們80年代文藝青年都干過的事,我那時候也開過。實際上沒讀幾本,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開到書單上的那些書,一定是極不好看,極沒意思的。

  黃德海:我講一個我讀書單里其中的一本的感受,就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因為是美學的必讀書之一。據(jù)說當時《純粹理性批判》出來,他一個朋友說,他一個意思用一根手指點住,很快十個手指就不夠用了,《判斷力批判》好點,也好不到哪去。我當時是抄書的,就是看不懂就抄一遍,我后來統(tǒng)計了一下,我基本上抄了全書的三分之二。其實這個書沒人教是沒法讀的,但我當時不知道,當時就是“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胃口好,不懂也這么扛下來了。

  李敬澤:誰這么害你。

  黃德海:全是自殘。其實這么讀書真是一點沒用,它跟我們沒關系,最后只能說變成了意志練習,有了這碗酒墊底,就什么書都能讀,什么書都能對付了,就這么一個作用。那張書單,我是大學四年,文學從古希臘悲劇開始,一直讀到卡夫卡,哲學從柏拉圖讀到海德格爾,就按照這個讀了一遍。我最后最大的問題是,我上了大四,有點厭倦了,這些書跟我沒發(fā)生任何關系,其實是我在跟自己賭氣,那些書本并不是通過我們錯誤的努力就真的敞開大門,如果你不得其法的話,就是白費力氣。

  李宏偉:我是第一次聽德海這么詳細地講他以前有點傳奇性的這些。李老師講講您是怎么努力的?

  李敬澤:我聽了特別慚愧。我可沒有像德海這樣賣過命,書單是開過,開的也是很完備的,也是從蘇格拉底一路而下到海德格爾,我基本上到蘇格拉底就已經(jīng)崩潰掉了。所以還是不一樣,還是德海。從這本書你也能看出來,他是真的讀書人。說老實話,有些書我真是覺得,我們是不可能一下子讀進去的,不要說別的,不說那么玄虛的書,就說像《左傳》這樣的,我都已經(jīng)通讀了兩到三遍,但是我可能是記性不好還是怎么回事,每一次我都覺得跟重讀一樣。

  每一次你都會感覺到,你上一次其實沒有讀懂,你上一次其實沒看明白。在這個意義上說,我現(xiàn)在越來越覺得,其實不必讀那么多。一方面書到今生讀已遲,另一方面就是讀了一輩子書,其實你發(fā)現(xiàn)你命里的書也不過是寥寥幾本,你讀一屋子書和你把寥寥這幾本讀明白了,也差不多。

  李宏偉:是不是還得讀好多書才能找到那幾本呢?

  李敬澤:對,是。我們前邊受的那苦,都是為了找到那寥寥的幾本書。

 

  寫作是艱難和對艱難的克服

  主持人:這本書的后記開頭是這樣寫的,我讀給大家聽:“據(jù)漢娜·阿倫特說,瓦爾特·本雅明的理想,是‘寫一部通篇都是引語、精心組合無須附帶本文的著作’。這樣一本著作,‘將殘篇斷語從原有的上下文中撕裂開來,以嶄新的方式重新安置,從而引語可以互相闡釋,在自由無礙的狀況中證明它們存在的理由’。實際上這篇后記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寫的,大家可以看到全部都是引語,我想問問德海,本雅明的理想是你的理想嗎?

  黃德海:不是我的理想,我只是實驗一下,是不是可以借鑒一下。但是我現(xiàn)在引文那么多,是迫不得已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剛才說的兩個并不是說謙虛的意思,因為你在引文的排布上非常難辦,有時候兩個引文我組合不進去,我要用我的話把這個引文重新洗過,因為有一些引文已經(jīng)是被用舊了,我必須得把它洗清。有些引文是因為太生了,不夠熟,我必須得讓它變得能夠順利地進入文章。其實擺來擺去的這個過程,我覺得可以這么認為,這是一個鍛煉的過程,每一段真的值得使用的引文,都看清楚它的光譜,如果這兩句話的光譜不一致,你放在一起的話,這個光譜會互相打架,會吵鬧,高手一眼就看出來了,你自己根本就沒弄清楚這兩個意義本身。因此,也可以這么說,寫作是艱難和對艱難的克服。

  主持人:這里有一個問題,我想也牽引出來了,關于深和淺的問題?,F(xiàn)在我們的閱讀環(huán)境是碎片式的,大家都喜歡拿手機,所以就誕生了很多行文生動的公號,“六神磊磊讀金庸”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包括我自己作為一個新聞從業(yè)者,經(jīng)常會跟同事討論說,稿子一定不要寫得晦澀,要講故事,這其實是討好讀者的行為。大家如果看德海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他好像沒有做這種努力,沒有在取悅讀者,我想請教三位老師,如何看待現(xiàn)在流行的寫作和德海這種寫作?

  李敬澤:德海是山東人,山東人耿直得不行,也老實得不行,你說你剛才引的那個,說漢娜·阿倫特說,本雅明說他的理想什么什么的,要我呢,我沒那么老實,我直接就說,本雅明說什么什么,我根本不會再提漢娜阿倫特,但是德海就必須提到阿倫特。因為他很可能真的是從漢娜·阿倫特那里看到了本雅明的。我一聽漢娜阿·倫特說本雅明說如何如何,覺得這就種對知識產(chǎn)權的尊重令人發(fā)指,已經(jīng)要抱柱而死的這種程度了。

  主持人:您覺得現(xiàn)在的寫作存在生怕讀者看不懂的情況嗎?

  李敬澤:記者和一般的寫作者是不一樣的,記者你不是在為自己寫作,你是在做一個工作,這個報紙上的報道必須讓讀者看得明白,至于一個寫作者自身,我想他首先是自己有話說。一本書放在那里,我們只能是說這個世界上會有人喜歡它,一本書在尋找它的讀者,或者說命里注定的讀者總會找到這本書。所以我想說,真正的寫作者很少會天天在想,怎么能夠讓我的讀者高興。與其想這個問題,不如把手頭這件事做好,這個文章寫好,或者這個作品寫好,達到我心中的那個好,我覺得這可能是更重要的。

  黃德海:這個問題,其實我想過很多回。因為我是六七年前才開始正經(jīng)寫文章,受到的最大的批評就是看不懂,不知道你在說什么。我自己覺得,我這兩年寫得明白了一些。打個比方,過去我去搖一棵樹,我做出搖的動作來,我就以為已經(jīng)搖過了。我現(xiàn)在的寫作,我非得看到它枝葉晃動,這才是覺得我是真的搖過了,就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文字會自然伸展一點。真的對樹的搖動,有時候加一個插曲去講一個事,看起來好像是為文筆搖曳生花,其實是為了便于使力,為了把這個力量使到搖晃這棵樹上。

  李敬澤:德海還是年輕,他的文章我覺得寫得很密集。作為讀者我想提一個意見,再水一點,不叫注水,是在里面加點水,稍微松馳一點,濕潤一點。

  主持人: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幾位老師,包括敬澤老師寫了這么多年評論,現(xiàn)在開始當作家了,要如何平衡寫作者跟批評家的關系呢?

  李敬澤:這事說的跟一個丑聞似的。

  黃德海:我舉個例子,并不是為了夸獎,敬澤老師的批評文章是批評文章嗎?按照哪個標準是算是批評文章?他本來就是隨筆啊?,F(xiàn)在他換了一個方式寫《青鳥故事集》,又變成作家了,我不知道這個辨認體系是怎么一個東西,其實對我來說只有一種標準,好的寫作和壞的寫作,一個好的作品,它是對我們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好的小說,好的哲學,好的隨筆都是一樣的。我覺得敬澤老師現(xiàn)在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他讓隨筆這個文體回到了它的最初的意義,就是在蒙田使用隨筆的意義,嘗試,不斷地嘗試。有可能今天你以為他就是這樣的,明天他又變了,其實這個過程中只是我們在實驗,嘗試用什么方式來更好地表達我們自己感觸到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文體的意義才顯現(xiàn)。如果我們只是使用一個已經(jīng)成型的所謂文體,其實只是模仿而已了。而產(chǎn)生新的文體的過程就是產(chǎn)生新思想的過程,這個新思想并不是說那種故意的立異以為高,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它自然而然地要把一個舊說法,經(jīng)過損益后變成跟我們這個時代嚴絲合縫,它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并且因為它跟時代的密切關系,到稍微遠一點的時代,還能留下來,給別人一點啟發(fā),因為它攜帶著我們這個時代的風霜和雨雪。

  讀者提問:我覺得大多數(shù)人可能跟您的經(jīng)歷會有共鳴,但是您在較真的求學和讀書過程中,是到了一個什么階段,您慢慢地就開始放下了這種較勁?

  黃德海:有一天,仿佛有一個類似蘇格拉底那樣的聲音在跟我說,“來跟我學習吧”。我從那以后,我稍微放松了一點。

《凱風智見:《笑林廣記》——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凱風智見: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如何評價各省人?》  

《文史新說:那些中國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說:秦巴腹地一個雞鳴三省的傳奇古鎮(zhèn)》  

《文史新說:高考古往今來一場未曾缺席的較量!》  

《文史新說:蘇東坡的西湖情節(jié)》  

《文史新說:往事越千年 絲綢古道說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