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 · 2021-09-23 來源:騰訊網文化
《過于喧囂的孤獨》是捷克作家赫拉巴爾的名作,講述一個專門處理廢紙的工人,三十五年來,從早到晚,獨自一人在廢紙堆里工作。他把一捆捆書、一張張名畫復制品或者其它廢紙扔進壓力機,書被碾成碎紙,而他經常利用工作的時間來拯救文明,守護理想。
與其說他是一個愛書愛到瘋狂的男人,不如說他是一個守護人類文明和精神財富的天使。
(一)讀書
因為地下室只有他一個人工作,他會在工作的期間,偷偷地讀上一本好書,吸收人類的文明。
《過于喧囂的孤獨》是這樣描述他讀書的,“因為我讀書的時候, 實際上不是讀而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里, 嘬糖果似地嘬著, 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著, 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的身體里, 不僅滲透我的大腦和心靈, 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騰, 沖擊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p>
一本好書代表人類文明的某一部分,他不斷分析書里的知識、思想,經過深入思考,融進了大腦,這正是他吸收人類文明的過程。
每當他喝醉酒,眼前經常出現幻覺,看到許多偉大的作家,比如老子。
連睡覺,也會夢見書里的人,比如謝林和黑格爾, 還有一回,鹿特丹的伊拉斯漠騎著馬來到他的床前, 向他打聽去海濱的路怎么走。
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也是滿腦子書里的情況。他的時間差不多幾乎都花在書身上。
他就像人們常說的書迷、書蟲,我覺得他是書幻化成的精靈。
(二)偷書
如果在廢紙堆中發(fā)現好書,有時還會悄悄把書偷出來,帶回家里,他家就像一家小型圖書館,大概有兩噸重的書。
臥室放滿了,廚房放滿了,衛(wèi)生間除了馬桶也放滿了,他又想了個辦法,在床上也裝了隔板,隔板上面放滿了書。
因為太多書,他也害怕書會砸下來,原文中寫道,“當我躺在床上進人睡鄉(xiāng)時, 兩噸重的書猶如兩千公斤的夢魔壓迫著我、有時當我在睡夢中翻身,或者兩腳亂踢喊出了聲時, 我便不免驚恐地側耳諦聽, 生怕書堆坍塌下來, 因為只要我的膝蓋稍稍碰一下, 或者只要我痛苦地大喊一聲,頭上的一切便會雪崩似的倒坍, 珍貴的書籍便會像豐饒角一樣從天上撒落下來, 落在我的身上, 把我像虱子似的壓扁?!?/p>
可是他依然經常把書帶回來,搶救出許多珍貴的書籍,讓那些對人類有貢獻卻被禁止或者埋沒的書籍繼續(xù)流傳于世,也搶救了人類的文明。
他還偷書送給修道院的神甫朋友,書中寫道,“我把地下室發(fā)現的那本遞給他,他擦擦手接過去, 從他臉上的笑容我立刻看出這書在他的小藏書室里還沒有, 他看了我,一眼, 我感到他的目光在緊緊地擁抱我, 他的眼睛甚至潤濕了, 我意識到那美好的時光……”
他還會把《民族報》那些過期的報紙送到一個美術教授手里,美術教授會給十克郎的鈔票作為報酬報答他。
這已經變成一種傳遞文明、搶救珍貴書籍的行為,他也懂得這些事的意義。
(三)熱愛工作
年輕的時候,他就喜歡做這份工作,他說,“三十五年來我處理廢紙, 如果有必要重新作出抉擇的話。 我仍會選擇我干了三十五年的這一行而不愿干任何其他工作?!?/p>
因為這份工作可以讓他和書接觸,他喜歡觸摸紙張的感覺,也許不亞于觸摸初戀的小手;他享受讀書的樂趣,任何名利帶給他的感覺也沒有這般愉悅;還能讓他搶救人類的文明,盡管眾人不懂。
地下室成群的老鼠,啃食無數的書,代表從古至今分裂的斗得你死我活的人類,以書籍為指導方針,以書籍為精神食糧,可是并非守護人類文明,只是利用書籍賺取榮華富貴,名利雙收罷了。
他的主任陰晴不定,偶爾來視察他的工作情況,對他很不滿,對他大喊大叫,有時又換其它招數,只把他當做機器人,賺大把錢財,不允許他偷懶看書,恨不得他每時每刻都把廢紙往壓力機里扔。他的主任是阻礙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化身。
他懂得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就算再苦再累,環(huán)境惡劣,廢紙堆里陰森潮濕,老鼠成群,蚊子成堆,他也無怨無悔。
(四)不愿分心
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守護文明之中,不愿轉移注意力。
他說,“我天生不喜歡金錢, 因此只想盡快把這筆錢打發(fā)掉,把它從這個世界上消滅掉, 免得我要為銀行存折操一份心?!?/p>
連錢也不入他的眼。都說,世人誰不愛錢?他就不愛,至少沒有他愛書那般瘋狂,他生活的全部只有書。世人不理解,他感到巨大的孤獨。在孤獨中,他堅定自己的信念,以書為伴,以人類文明為伍。
術業(yè)有專攻,如此愛書,已經從廢紙堆里撿到不少好書,“書籍使人類進步,”他愛書也是使人類進步,意義非凡。
(五)銷毀邪惡
他有一個戀人,是一個茨岡小姑娘,天真善良,除了愛他,別無所求。兩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可是茨岡小姑娘被納粹送到集中營,丟了性命。
他痛心不已,痛恨納粹,痛恨希特勒,痛恨宣傳納粹的書籍,二戰(zhàn)后,地下室倒進一堆堆納粹書籍,而他毫不猶豫地把納粹書籍送進壓力機,以表示為茨岡小姑娘報仇。
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也是一個能夠分辨是非、分清善惡又嫉惡如仇的人,認清納粹是人類文明的敵人,必須讓他們的思想消失,才能拯救數以百計的生命。
當看到一堆堆導致自己的戀人送進集中營的書攪爛時,他感到心情舒暢。
(六)把自己變成書
結局比較悲壯,他不愿到大工廠里工作,不愿做一份不能讀書的工作,以另類的方式永遠地留在了那間地下工作室里。
和《海上鋼琴師》一樣,結局升華了作品,原本他這份工作,他都覺得充滿罪惡感,但是因為能搶救人類文明,獲取智慧,才覺得有意義,才一邊在毀滅書籍的罪惡感中救贖自己。
文中說,“我不去梅朗特立克印刷廠的地下室捆白報紙, 我像塞內加一樣, 像蘇格拉底一樣, 我選擇了倒在我的壓力機里, 倒在我的地下室,也就是說在這里升天, 雖然壓板已在擠壓我縮在下色底下的雙腿和其他部位, 我拒絕被趕出我的天堂, 我在自己的地下室, 沒有人能把我從這里趕出去, 沒有人能把我調離這里, 一個書角頂著我的一根肋骨, 我不由得呻吟起來,我仿佛注定要在自己制造的刑具上認識最后的真理?!?/p>
從前,他為毀壞書籍而覺得有罪,為壓死老鼠而覺得有罪;現在,他把自己投進壓力機,化身從他身邊遺漏掉的好書,體驗攪碎的痛苦,以完成最后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