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做道選擇題:你認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是好人還是壞人?
A.壞人 B.好人
你會發(fā)現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在大部分人的第一認知中,秦始皇他刑罰嚴酷、徭役繁多,并下令焚書坑儒。是不折不扣的暴君。會選擇A。
但在歷史學家的眼中,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為中國古代史上杰出貢獻。會選擇B
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其實每個人都只會選擇自己的愿意相信的答案,并且真誠的認為那就是世界的真相。
人嘛,永遠也不可能脫離主觀而完全客觀的思考問題。這就使得每個人都會通過自己主觀感知信息的思考而去定義世界的本質。
所以有人覺得秦始皇是好人,有人覺得秦始皇是壞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
1
你改變不了的,就選擇順應
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有人明知道追名逐利實在累人,還是堅持兢兢業(yè)業(yè)的想法?而另一類人,清楚功成名就的人生多么精彩,還是情愿做那只曳尾于涂的小烏龜呢?
人類,本身就是地球上最復雜,最有多樣性的生命啊。
“昨憐破襖寒,今嫌蟒袍長。”一首《好了歌》,算是寫透了曹雪芹先生對人性的理解。貧窮的人渴望物質,富貴的人難求自由。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幸,與不幸。
這時候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鬼谷子不重視道理,只講求方法,就如他說的: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
人吶,本來就是有差別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所以只能區(qū)別對待。
浮世如潮人如水,大家都只是在凡塵俗世中浮浮沉沉的一顆微塵,商人怨不得藝術家缺乏經濟觀念,學生,笑不得上班族忘記了最初的自己。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這就是社會啊
任何人,都沒有義務要對你的觀念全盤肯定。
你改變不了,你的選擇只有妥協(xié),或是適應。
2
別和不同立場的人講道理
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的時候,有一天,孔子暫住一處院落休息,子貢在院門口閑坐,這時遠處走來一個身著綠衣的人。
那人問子貢:“你是誰?。俊?子貢回答:“我是孔丘先生的學生?!?“那你一定懂很多東西嘍?我請教你一個問題吧,你知道一年中有幾個季節(jié)嗎?”綠衣人問道。
子貢一聽,綠衣人居然問了一個這么簡單的問題,便有些不屑地答道:“自然是四個季節(jié),這是常識啊?!?/p>
“不對,是三個季節(jié)?!本G衣人搖搖頭,認真地說。
“不對,是四個季節(jié)?!弊迂暫荏@訝。
于是兩個人爭執(zhí)不下,從早晨一直到中午,聲音越來越高。孔子聽到門口有爭吵聲,就走了出來。二人就讓孔子來評判。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綠衣人,對子貢說:“你錯了,一年確實只有三個季節(jié)。” 這樣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子貢一臉不解地看看老師,欲言又止。
綠衣人非常高興,滿意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子貢終于忍不住問孔子:“老師啊,一年分明有四個季節(jié),您怎么說是三個呢?” 孔子笑著說:“你沒看到那人通身的綠衣嗎?他分明是蚱蜢所變。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經三季,從沒見過冬天。在他的知識系統(tǒng)里,一年就是三季,你和他講道理,怎么可能說得通呢?你又何苦枉費口舌呢?” 子貢聽后,點頭不止。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對一件事情,大家有不同看法,有時候無所謂對錯,因為每個人的判斷都是依據自己心中的尺子,而每個人心中的尺子不一樣,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一樣。
人生在世,或許人跟人最大的矛盾,就是孰是孰非之間的矛盾,很少人會去思考,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根本沒有對錯,只有立場不同而已。
有趣的是,咱們中國人特別喜歡講理。有時候表面上在講理,實際上在爭輸贏,直到爭的兩敗俱傷,元氣大傷。
其實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聰明的人知道什么時候該講,什么時候不該講。
卡耐基說:如果成功有訣竅的話,這個訣竅就在于洞悉他人的立場,并能夠同時兼顧自己和他人的立場。
用鬼谷子的話說:說者聽,必合于情。什么意思?想要說服別人,與其講道理,不如兼顧他人的立場。我們必須要明白:
所謂敵人,其實只是站錯立場的朋友!